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行銷獨裁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行銷獨裁:當代中國的文宣與思想工作》
Marketing Dictatorship: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安妮-馬里·布雷迪
類型政治
語言英語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集團公司英語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出版時間2007年11月28日
出版地點 美國
媒介精裝書
頁數246頁
規範控制
ISBN074254057X
978-0742540576

行銷獨裁:當代中國的文宣與思想工作[參1]Marketing Dictatorship: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中國大陸又譯《專政的市場化運作:當代中國的宣傳與思想工作》)是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政治與傳播系副教授安妮-馬里·布雷迪的著作。書中描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以維持一黨專政為目的,使用各種手段對中國人民進行政治宣傳,全面控制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所有傳播媒體,以專職人員篩去不利自己的新聞,美化中國的經濟成長,醜化美國和西方人民的生活,主導輿論,轉移話題,如一再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運用網絡評論員即時駁斥反動言論,作全體人民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提供大眾喜好的電玩遊戲和娛樂新聞,使得互聯網成為大陸人民的「虛擬的心靈監獄」[參2][參3]

研究計劃

[編輯]

書中內容是紐西蘭皇家學會馬思登基金於2005年一筆634,000紐西蘭元的研究經費支持的一項研究計劃的成果之一[參4][參5]。此項名為「當代中國的文宣與思想工作」的研究計劃是由能說流利中文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政治與傳播系副教授安妮-馬里·布雷迪主持,她也是獨立完成本書的作者。

該計劃並支持博士後研究員與碩士學生。曾因六四天安門事件被捕判刑13年,後於1994年獲「保外就醫」赴美國的王軍濤於2006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後,亦在2006年10月擔任此計劃的博士後研究員,研究解放軍的宣傳。碩士班學生Stephen Hoare-Vance亦受到此計劃的資助於2008年2月起研究孔子學院與中國的外交政策與海外政治宣傳的關係[參5]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已非史太林式或毛澤東式的獨裁政權,中國共產黨期望永遠不以西方的民主政治來統治中國,維持一黨專政,再度創造一個「新中國[參5]。在這種情勢下,政治宣傳與思想工作成為重要的核心政策。

簡介

[編輯]

中共式的公共關係

[編輯]

在布萊迪精簡的230頁的書中解釋中國共產黨如何自六四事件中再生,擴展加強它的宣傳機器。布萊迪在書中展示中國共產黨如何在面對互聯網資訊充斥,傳真機手機電郵通訊發達的時代掌控群眾。她認為中國共產黨已藉由巧妙的使用通訊工具提昇它掌控群眾的能力,進而增加它的與合法性與正當性。因此中國共產黨已大大的增強了未來繼續統治的可能性而不須要進行民主改革。

布萊迪的書挑戰兩種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發展的想法,一種樂觀的認為中國將發展成為多黨派的民主制度,另一種則認為中國共產黨固執的緊握着權力不放。相信群眾壓力能引導中國更開放的提倡人權的人士與自由派人士會因閱讀本書而覺醒。能認清現實的人士也會為布萊迪研究下發現的中國共產黨強大而有效的宣傳機器而感到驚訝[參3]

一般西方學者在六四事件以及蘇聯解體以後在一種勝利的氣氛中盲目相信中國終將被西方價值觀同化,例如美國克林頓政府主管東亞與太平洋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Susan Shirk)在《中國:脆弱的超級大國》(China: Fragile Superpower)書中對中國領導的建議是建設在假設黨的目標是引進西方的價值觀的基礎上。布萊迪的書中認為這是非常天真而且與事實差距極大的想法。

布雷迪總結中共的手段為:

  • 提倡積極思想,強調中共的成就。
  • 重大節日或敏感時間不報導壞消息。
  • 不提無法解決的問題。
  • 大幅度報導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數字。
  • 醜化美國與西方對中國的過度反應等。
  • 不提倡敵人的觀點。
  • 篩選國際新聞,只報導有利中國政府的新聞。
  • 控制特定主題的用詞。
  • 轉移話題,一再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參3]

人數眾多的中國人民在經濟高度發展的環境下,缺乏資訊,沒有理由對當前的政府不滿。

另類的中國製造業

[編輯]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國共產黨自1989年以來在關鍵領域中的政治宣傳手法。隨着毛澤東主導的政治運動告終,中國共產黨轉向西方學習公共關係和大眾媒體的技術,用以主導輿論製造和諧社會。在《行銷獨裁》一書中,安瑪麗·布萊迪總結了中共的宣傳手法:

  • 強調已取得的成就。
  • 在重大節日或是敏感日期(包括6月4日)不登壞消息。
  • 不提失業,貧富不均等無法解決的問題。
  • 美化經濟成就。
  • 醜化美國。
  • 像《一九八四》一書中一樣使用官方新聞用語(例如提到共產黨時不用「黨國體制」而一律使用「執政黨」;不用通貨膨脹而用流動性過剩)。
  • 在新聞報導中挑撥人們站在中國的立場反對西方勢力。
  • 在自然災害時舉行黨領導的幾近宗教性的悼念儀式以凝聚民族情感。
  • 一再重申「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營利商人的幫助下,這些手法使中共能運用媒體、訊息甚至娛樂為渠道,讓政治宣傳無孔不入。

互聯網已經證明是一項重要的渠道,因為它的用戶主要是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男性,這種群體,如中共所指出的,在塞爾維亞格魯吉亞烏克蘭推動了顏色革命。中共使用控制和監視手法攔阻大多數中共所不想讓人民看到的信息,主導網上辯論只朝對它有利的方向進行。這樣一來,沒有不利中共的資訊,但有很多好玩網絡遊戲的互聯網已成為布萊迪所稱大陸人民的「虛擬的心靈監獄」。在2000年,柯林頓說,試圖控制互聯網是「想嘗試將果凍釘到牆上。」但中共似乎已經成功的做到了。

這讓將希望寄託在中國民主化的西方人非常難過。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的知識分子們會像八九民運時能體會與關切貧窮同胞們的苦難。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似乎不怕遭到曾經與資產階級鬥爭的共產黨蹂躪,反而更害怕人數眾多的貧民。因此,中共的一黨專政沒有遭遇全國性的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未來尚須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和教育的需求,像1989年那樣領導層的分裂也可能在當前中共面臨1989年以來的最大經濟考驗時危及一黨專政,但目前中共正順利的航行在歷史的潮流中[參6]

北京能否扭轉歷史錯誤方向

[編輯]

紐約時事政治評論家孟玄在《世界日報》的《世界周刊》的「風向」專欄中提到書中「解釋控制宣傳,主導輿論陣地的手法,例如去年四川大地震,全國舉行哀悼儀式,凝聚在黨領導下抗災救人,團結人心[註1];美化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數字;敏感時間避談無法解決的大陸失業問題,貧富差距擴大;不時乘機醜化美國和西方人民現在找不到工作機會,希望中國百姓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青年人成天掛在上,當局瞭解他們的生活喜好和習慣,就是要緊密監控『網絡虛擬世界』。青年人喜歡電玩遊戲和娛樂新聞,當局多提供這類網站,淡化青年關注敏感政治話題,篩掉不利自己新聞,還僱用許多論件計酬的網上寫手,即時駁斥反動言論。可以說,北京成功創造『虛擬的心靈監獄』,其適應外界的能力,不是西方一廂情願希望中國和平演變者所能想像[參2]。」

註釋

[編輯]

    註:

  1. ^ 中國政府四川大地震中展現了對媒體開放的態度,如今地震屆滿一個月,卻傳出外國記者被拘留並趕出都江堰的事件。紐約時事政治評論家孟玄6月13日對多維社表示,中國政府最怕失去孩子的家長串連起來,在這個地震報導熱已過的時機縮緊媒體管制,是中國政府高明的一面。……『地震剛發生時,新聞報導可以表現中國好的一面,如救災、總理前往災區勘查、追悼等的畫面,但越到後頭,問題會一一浮現,尤其是那些死難孩子的家長,任何人都會同情他們的。』孟玄說。『因此中國政府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要讓這些家長串連起來,家長目前是分散在各地,還沒有串連,散開來中國政府比較容易處理。』孟玄解釋,中國政府最害怕的就是串連,帶着感染力量與憤怒力量的家長一經串連、聯合起來衝撞,再加上新聞報導,終將形成一種風暴,然而未來中國還要搞奧運,當然不希望這件事一直下去。法新社的報導稱,這次的驅逐外國記者事件透露出一個信息:中國地方政府對大地震導致學校倒塌而引發大批父母的怒火爆發,有一種不安感,因為眾多死難孩子的父母們都認定,政府和教育部門的腐敗問題是導致學校校舍成為『豆腐渣工程』的根源。……」[參7]

參考文獻

[編輯]

    參:

  1. ^ Marketing Dictatorship: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Asia/Pacific/Perspectives) (Hardcover). 亞馬遜公司. [200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英語). 
  2. ^ 2.0 2.1 孟玄. 北京能扭轉歷史錯誤方向?. 世界新聞網. 2009-06-07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8). 
  3. ^ 3.0 3.1 3.2 Simon Cartledge. 行銷獨裁:共產黨式的公共關係 Marketing Dictatorship: PR, Communist-style. 中國思想論壇轉載. [06-08-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9) (英語). 
  4. ^ 安瑪麗·布萊迪(Anne-Marie Brady). 坎特伯雷大學. [200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4) (英語). 
  5. ^ 5.0 5.1 5.2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坎特伯雷大學. [2009-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4) (英語). 
  6. ^ Banyan. The party goes on. 經濟學人. 2009-05-28 [2009-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0) (英語). 
  7. ^ 柯宇倩. 专访孟玄:中国此刻紧缩媒体,高明?. 木子網引用多維新聞網. 2008-06-14 [2009-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0).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