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站台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地鐵站車站結構段落的問題

最近我在編輯與地鐵站有關的條目時,發現車站結構內容格式不統一,排版不整齊,而且使用的是硬編碼格式,例如桂林公園站#車站結構

另外我還發現,車站結構經常把「開門方向」寫在站台的位置,而非車站軌道的位置,這個我不太能夠理解。此前我在en:Talk:Hongqiao_Airport_Terminal_2_station#About station layout中提到過這個問題,給出的解釋是要不然內容過長。

此外,在中國大陸的地鐵站頁面仍經常見到「月台」一詞,這個詞在中國大陸的地鐵中一般是叫做「站台」。目前在站台頁面是有文章手工轉換的(似乎不是公共轉換組),但其他頁面沒有。此外偶爾我還發現使用過{{站台}}模板,該模板沒任何文檔,也沒有看到討論頁。

在此想和大家討論一下車站結構段落的寫法問題。--SolidBlock留言 2021年4月8日 (四) 01:41 (UTC)

我基本上沒有編輯車站結構,這方面可否請最初為桂林公園站增加車站結構的MNXANL解釋下?
「開門方向」與列車有關,正常來說應寫在車站軌道位置,但這樣會令車站軌道那一行過長,造成排版問題,因此很多車站條目通常會寫在站台內,我認為可以接受。不過有些車站會開兩邊車門,就做法不一,例如上海人民廣場站、廣州公園前站、深圳羅湖站、香港羅湖站等。上海人民廣場站在站台位置列出開門方向[1][2],廣州公園前站和深圳羅湖站在站台位置列出祇供上/下車而沒有開門方向,香港羅湖站在月台位置列出供上/落客和開門方向(其實香港羅湖站車站軌道有充足位置列出開門方向,但編者仍選擇在月台位置列出)。
月台和站台的問題,中國大陸車站應稱作站台,港澳台車站應作月台,並需要按讀者所在地區提供轉換。最初(2007年)公共轉換技術好像還不成熟吧,我就建立了{{站台}},好處是不用依賴公共轉換,編者可按需要使用。後來好像有公共轉換,{{站台}}使用率也就不太高了。—Baycrest (作客) 2021年4月8日 (四) 14:36 (UTC)
關於你提到的站台、月台的問題,由於目前已經有了成熟的公共轉換技術,我覺得不必再使用{{站台}}模板。我這裏暫時只討論地鐵。(&)建議如您提及那樣使用公共轉換組,使與地鐵有關的條目在「站台」「月台」之間轉換;或者也有一種或許可行的做法,即(&)建議大陸的地鐵條目使用「站台」一詞(除非當地的地鐵實際上使用的是「月台」一詞,下同),港澳台的地鐵條目使用「月台」一詞,不進行轉換。——SolidBlock留言 2021年4月8日 (四) 15:13 (UTC)
你說仍見到「月台」一詞,是在哪些條目?—Baycrest (作客) 2021年4月8日 (四) 15:44 (UTC)
我去查找了一下,中國大陸方面也是有月台的用法拉,看百度百科 [3]解釋「月台」是「古時用來賞月,現為候車台」。所以我想即使不強制轉換,也看的懂吧,只要裏面有說明一下就好了。——懶散的魚懶散的魚🐠|留言2021年4月8日 (四) 15:50 (UTC)
關於「站台」「月台」之間轉換,我建議單向轉換,「站台」一定會轉為「月台」,反之則不會。 --Loving You Is A Losing Game 2021年4月9日 (五) 10:52 (UTC)
港澳地區只會寫「月台」,若寫「站台」應會看不明白,大陸、台灣、星馬地區的讀者能看明白「站台」「月台」嗎?—Baycrest (作客) 2021年4月9日 (五) 15:03 (UTC)
留意到Sanmosa已對{{站台}}作出修改[4],把zh-sg由「站台」修訂為「月台」。—Baycrest (作客) 2021年4月14日 (三) 17:01 (UTC)
開門方向的內容表述太長(如「左邊的車門將會打開」,港鐵)所以才出現避免提及的情況,其實4個字足矣(「左側開門」,台北捷運)。跨月台轉車站更麻煩,要多次使用<br>,不然會太長。所以我是用4個字的X側開門來寫的,不過被回退而已。我現在都有在擴充時儘可能順道把公共轉換組也一同加入的習慣了,不過有些地方還是令人頭痛(過度轉換,車道溝都變行車綫溝了)。--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21年4月8日 (四) 16:23 (UTC)
題外話:論長比不過南京的「列車行進方向的左邊車門將會打開」,還提供了參考系…… --From RavenclawOIer with love 2021年4月21日 (三) 14:54 (UTC)
車站結構既然是表格式,用字自然應盡量精簡,所以你用X側開門我是支持的。目前列車開車方向是用箭號圖案表示,開門方向是否也可以用圖案表示?—Baycrest (作客) 2021年4月9日 (五) 15:03 (UTC)
關於車站結構,這裏插播一件事:英文維基百科似乎已經決定移除車站結構表格的內容。——SolidBlock留言 2021年4月10日 (六) 00:18 (UTC)
大致看了移除理由,主要就是NOTGUIDE and CRUFT,即使立場為No general policy的編者也認為車站需有足夠知名、獨特或複雜結構才可列出車站結構表格,原因也是NOTGUIDE。我認為車站同時作為建築物和鐵路乘降設施,車站結構對條目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應作介紹及以繪圖或表格方式說明,讓讀者一望而知車站性質、月台分佈、層數、功能等等。這些內容怎看也不屬於GUIDE(指南)或CRUFT(瑣碎資料)吧。就以Hongqiao Airport Terminal 2 station為例,移除前移除後,哪個版本較佳?一望而知。英文維基收錄標準一向過份嚴格,對此不意外,但失望,損失的是讀者。—Baycrest (作客) 2021年4月10日 (六) 16:39 (UTC)
早就說過,en垃圾。但有些信眾對此迷戀不已。——Sakamotosan路過圍觀杯弓蛇影 | 避免做作,免敬 2021年4月13日 (二) 03:01 (UTC)
你還別說,就在上面的DarkWizard21還很喜歡拿「內容太瑣碎」來充當阻礙加入更多資料的擋箭牌,很有可能他也會對英維這麼做表達支持。而我覺得這相當不合理。--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21年4月13日 (二) 12:59 (UTC)
澄清一下,之前我不認同Owennson在infobox以「閘內x部,閘外y部,共z部」表達扶手電梯/升降機數量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資訊傾向愛好者內容,而且如果其他編輯的資訊合理的話我並會接受,故請Owennson不要憑過往看法而盲目作出猜測。DarkWizard21留言2021年4月13日 (二) 18:57 (UTC)
如果是「閘內x部,閘外y部,共z部」,目前來看似乎不太適合加入,即使列出有幾部電梯,因為電梯不像出口有編號,寫錯機會比較大,也難以考證。我又翻看了英文維基,原來那些車站結構很多都是近期由T09加上去,之後一一被NemesisAT移除,該用戶曾因為車站結構問題兩度被提到管理員通告板(12),最後宣告退出[5],行為跟某用戶十分相似。—Baycrest (作客) 2021年4月14日 (三) 17:01 (UTC)
  • 基礎的車站結構(幾樓是什麼或幾號線,島式/側式站台,etc)應該保留,不過過於簡單的(只有一條線,該線只有一個島式或者一組側式站台)可以不加車站結構而是以文字表述。過於細節的內容(如扶梯數量)不用加入。Itcfangye留言2021年4月16日 (五) 03:23 (UTC)
其實一開始我就認為沒有必要列出車站商店有幾家、升降機有幾部、扶梯有幾條,甚至首末班車都沒必要存在(我還提出廢除Infobox的首末班車參數來着),這些東西完全可以由讀者自行查詢地鐵官網而找到。不過我刪去商店數量時遭到反對,稱這樣做破壞了參考資料結構(移除ref name以後其他使用該ref name的參考資料都會顯示當掉),才停止刪去。--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21年4月17日 (六) 04:12 (UTC)
商店我認為可保留,因為有些商店已有條目,保留商店可與有關條目產生單向或雙向連結。—Baycrest (作客) 2021年4月23日 (五) 14:56 (UTC)
這裏我再提一下「站台」「月台」的問題。目前中國大陸的地鐵(比如上海地鐵)幾乎只會說「站台」不說「月台」,但我(使用大陸簡體)在上海地鐵各個車站條目中看到的「月台」出現次數較多,這應該是比較奇怪的。我之前提到過兩種建議,一是繁簡轉換,二是使用當地的地鐵使用的具體詞語而不轉換。我認為,無論是否轉換,至少大陸簡體的上海地鐵相關頁面應該看到的「站台」一詞而非「月台」,至於其他語言變種的上海地鐵頁面是否需要轉換,這個我暫時中立。——SolidBlock留言 2021年4月19日 (一) 05:58 (UTC)
你的建議一與二我都贊成,這也是我最初建立{{站台}}的原意,就是希望大陸簡體的上海地鐵相關頁面看到「站台」而非「月台」。目前上海地鐵相關頁面出現較多「月台」,估計是Eti15TrSf為有關條目加上車站結構時,沒有為意列出島式月台側式月台時應寫作站台。其他大陸城市地鐵車站條目也有此問題,希望大家也留意一下。—Baycrest (作客) 2021年4月23日 (五) 14:56 (UTC)
User:BaycrestUser:SolidBlock,CGroup/Transport早就有站台<->月台的轉換,沒有必要加入模板。--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21年4月23日 (五) 16:56 (UTC)
但好像有些條目轉換失效?目前我的做法是轉換成功就不加模板,轉換失效才加模板。—Baycrest (作客) 2021年4月23日 (五) 17:0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