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艾倫·金斯堡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艾倫·金斯堡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LGBT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LGBT專題 (對話) 的範疇,一個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內所有LGBT相關內容的項目。欲查更多資訊、或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其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2021年3月6日改動[編輯]

內容擴充:

  1. 首段內容已經完成自w:en:Allen Ginsberg的翻譯修改。

其他修訂內容:

  1. 將大陸簡體譯名「金斯伯格」修改為「金斯堡」(兩個譯名都仍在大陸常用,但惠明的《金斯堡詩全集》用「金斯堡」。此處也使用「金斯堡」,並作補充:「姓氏也譯作金斯伯格」)。
  2. 重新增加了「艾倫·金斯伯格」的界面,並增加從「艾倫·金斯伯格」轉至「艾倫·金斯堡」的重定向。
  3. 增加了「占士·法蘭高」的地區語言轉換「詹姆斯·弗蘭科」/「詹姆斯·法蘭科」。

本次修改篇幅較大,如有不合規則之處,還請指出。

謹祝編安。--Scipiod留言2021年3月6日 (六) 14:04 (UTC)[回覆]

2021年4月3日改動[編輯]

內容擴充:

  1. 全文(除掉關於宗教的部分)已經完成自en:Allen Ginsberg條目的翻譯。

相較英文維基頁面所作出的刪改:

  1. 針對某些中文讀者可能感到陌生的人物、事件,做了額外的簡略補充說明。
  2. 所有在英文維基原文中被標記{{citation needed}}的內容都未加翻譯。
  3. 英文維基原文「Honors」一欄中,大部分內容在文章之前的部分已有所提及,因此未加翻譯。有關卡斯特羅街區彩虹步道的內容被我移至了「後世」一欄(該欄是在我之前的編輯者加入的)。
  4. 英文維基在「Works」一欄中有如下描述:

    The power of Ginsberg's verse, its searching, probing focus, its long and lilting lines, as well as its New World exuberance, all echo the continuity of inspiration that he claimed.

    由於其內容與後面「Style and Technique」有部分重合,並且語言似不太適合百科,因此未加翻譯。
  5. 英文維基在「Style and Technique」的結尾放進了J. D. 麥克拉奇對金斯堡和凱魯亞克的評價:

    McClatchy added that Ginsberg, like Whitman, "was a bard in the old manner—outsized, darkly prophetic, part exuberance, part prayer, part rant. His work is finally a history of our era's psyche, with all its contradictory urges." McClatchy's barbed eulogies define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Ginsberg ("a beat poet whose writing was [...] journalism raised by combining the recycling genius with a generous mimic-empathy, to strike audience-accessible chords; always lyrical and sometimes truly poetic") and Kerouac ("a poet of singular brilliance, the brightest luminary of a 'beat generation' he came to symbolise in popular culture [...] [though] in reality he far surpassed his contemporaries [...] Kerouac is an originating genius, exploring then answering—like Rimbaud a century earlier, by necessity more than by choice—the demands of authentic self-expression as applied to the evolving quicksilver mind of America's only literary virtuoso [...]")

    由於引用篇幅似偏大,並且語言似不太適合百科,因此未加全部翻譯。儘管如此,這是較為重要、對評價金斯堡較為有用的內容,因此我將這一段保留在討論中。
  6. 有關金斯堡與宗教的聯繫,由於我的宗教知識缺乏,我感到沒有資格翻譯這部分的內容,因此未加翻譯,希望此後有能夠勝任的編輯者將此部分翻譯補全。
  7. 有關金斯堡與戀童組織NAMBLA的聯繫,及其本人戀童傾向的爭議,下面這一段包括在英文維基原條目中,我先前也將其翻譯包括在本條目中:

    [金斯堡]稱:「對NAMBLA的攻擊散發着政治的惡臭,是一種出於盈利的獵巫行徑,是毫無幽默感、傲慢、憤怒且無知的……我是NAMBLA的一員,因為我也愛男孩——每個有一點人性的人都愛。」
    Attacks on NAMBLA stink of politics, witchhunting for profit, humorlessness, vanity, anger and ignorance ... I'm a member of NAMBLA because I love boys too — everybody does, who has a little humanity.

    我查找了這段引言的出處。它在該戀童組織的自我宣傳材料中有所提及,但我無法在互聯網上找到更為可靠的出處,因此我把它刪去,並替換成金斯堡的《關於 NAMBLA 的想法》(Thoughts on NAMBLA)一文的內容的轉述(如果此後有編輯者找到了以上引文可靠的出處,可以將其重新加入其中)。儘管如此,二者所展現的情感與傾向依然非常不同,因此我將這一段保留在討論中,並在正文中額外補充了NAMBLA的背景,以提供更明確的context:

    (由於該組織試圖廢除同意年齡法、使成人與兒童之間的性關係合法化,)其一直都受到人權組織和其他LGBTQ組織的抨擊與譴責,他們認為,該組織的宣傳活動極可能對虐童行徑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並有相關人士說,該組織為猥褻、性侵兒童者提供了秘密網絡。


    對兒童的性侵與虐待是非常嚴肅及triggering的話題,我感到沒有資格撰寫與此相關的百科內容,若此後有能夠勝任的編輯者,或許能做出更好的修改與擴充。

謹祝編安。——Scipiod | 用戶頁 | 留言 | 新手編輯者,請多指教 2021年4月3日 (六) 11:57 (UTC)[回覆]

2021年7月5日改動[編輯]

本次更改主要是修繕了大量翻譯質量不佳、腔調略有問題的語句,並將部分過長的段落加以分段。

此外,重新審視「與 NAMBLA 組織的聯繫與爭議」(「與爭議」三字為本次修改所加)一節,覺得對於這樣一個敏感、嚴肅的話題來說,此前的編輯仍不夠清晰,因此將信息再次進行整理增刪。然而,我依然感到沒有資格撰寫與此相關的百科內容,並希望此後有能夠勝任的編輯者做出更好的修改、擴充。

「佛教與奎師那派印度教」一節也仍然需要等待能夠勝任的編輯者進行翻譯(或者編寫)。

謹祝編安。--——Scipiod | 用戶頁 | 留言 | 新手編輯者,請多指教 2021年7月5日 (一) 04:4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