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蝗蟲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蝗蟲屬於維基百科生物學和健康科學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生物專題 (獲評初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生物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生物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昆蟲專題 (獲評初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昆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昆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蝗蟲內文多次被加入對香港新移民帶有歧視性的報導[1], 大家有何意見?--Nivekin請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15 (UTC)[回覆]

即使有歧視性,但如果是真的(我指如果是事實),就應該寫入條目。Justincheng12345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8:14 (UTC)[回覆]
建議另開新條目介紹蝗蟲貶義用法,而不是在動物條目中添加內容。-治癒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9:00 (UTC)[回覆]
也可考慮寫比較全面的蝗蟲文化意義, 如聖經中出埃及記及啟示錄中對蝗蟲及魔鬼的關聯, 電影驅魔人中蝗蟲的意象等. 不用太集中在香港例子上--Nivekin請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9:50 (UTC)[回覆]

蝗蟲內文多次被加入對香港新移民帶有歧視性的報導[2], 大家有何意見?--Nivekin請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02 (UTC)[回覆]

來源被牆,我又不想翻牆。似乎三個來源都來自蘋果日報,請檢查是否同一編輯所為,如果是視作個人觀點處理,如果非我建議慎重考慮。其實儘管我是大陸人,私下覺得蝗蟲這個稱謂還是相當合理的。來去如風,掠完就走,不是蝗蟲又是什麼呢?大陸人在香港產子,沒有任何主觀貢獻香港的意願,僅為圖一己私利而為。但要注意的是,此一己私利本來就是人所共有,之所以需要到香港才能掠,原因你懂的。—馬呵說年誒多嘩鐸★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48 (UTC)[回覆]
此外,僅就標題而言,似乎不是針對新移民而是自由行人士。—馬呵說年誒多嘩鐸★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58 (UTC)[回覆]
這個詞語近年在香港興起來稱呼特定的大陸人,但對象似乎是針對新移民多於自由行人士(前者被認為更像蝗蟲的特性)。如有足夠可供查證來源,可考慮建立蝗蟲 (香港俚語),不應直接寫在蝗蟲條目內。 -- Kevinhksouth (Talk) 2011年9月14日 (三) 15:19 (UTC)[回覆]
蝗蟲這個俚語興起時,最初確是針對自由行人士的,後來才將範圍擴至大陸孕婦來港產子(部份人蔑稱為「產卵」)。--沙田友 (留言) 2011年9月16日 (五) 02:29 (UTC)[回覆]
來港產子實際上與自由行無異,都是來香港消費完就走。—馬呵說年誒多嘩鐸★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21日 (三) 16:24 (UTC)[回覆]
部份來港出生嬰兒有居港權的法律爭議,比自由行更敏感--Nivekin請留言 2011年9月21日 (三) 16:34 (UTC)[回覆]
那不影響「蝗蟲」這一俚語的定義。不過,我還是建議移動過去。-馬呵說年誒多嘩鐸★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0:34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蝗蟲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15日 (五) 22:37 (UTC)[回覆]

中國記載[編輯]

我發現有關「蝗一夕抱草而死」一段的條目內容與外部網站《百科知識》上的「抱草自死」一頁內容雷同,懷疑有直接抄錄到維基百科的編輯行為。希望有對於相關內容熟悉的維基人能夠改善這部份的條目內容。--Pyll0留言2020年2月17日 (一) 17:50 (UTC)[回覆]


未通過的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 哪一種昆蟲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咀嚼食草的錐尾亞目並且大量群居時可導致嚴重的蟲災
    蝗蟲條目由InstantNull討論 | 貢獻)提名,其作者為InstantNull討論 | 貢獻),屬於「biology」類型,提名於2023年5月24日 05:20 (UTC)。
    • 條目重寫 --InstantNull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05:20 (UTC)[回覆]
    • (+)支持--很有意思的條目,在蝗災沒有找到為什麼蝗蟲會成災的主要原因,為什麼其他的害蟲不像蝗蟲那麼易成災,且蝗災為什麼主要集中的非洲然後蟲群能跨歐亞大陸遷徙到東亞,現在的主要的殺蟲劑都有哪些,依靠的是什麼機制,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Merphisto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05:46 (UTC)[回覆]
    • (+)支持--Banyangarden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06:00 (UTC)[回覆]
    • (+)支持,重要條目--Djhuty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13:16 (UTC)[回覆]
    • (+)支持:--ICOCAで行こか?/なんでやねん! 2023年5月24日 (三) 14:27 (UTC)[回覆]
    • (-)反對:許多用詞並不精準,如「品種」一詞的使用(這是低級錯誤)、「蝗蟲」和「蚱蜢」兩個詞的關係(有的看起來是指同一對象,但又有段落看起來是指兩個不同的類群,例如 蚱蜢和蝗蟲,建議全文盡量使用同一個名稱)、「hoppers」的譯名(譯作「跳蟲」需注意會與同名的節肢動物類群混淆)等等。此外,句法很不通順,也不符合科學文章(至少是科普文章)的表述方式,下舉幾個例子:
      • 它們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咀嚼食草昆蟲類群之一 「咀嚼食草昆蟲類群」?
      • 雖然它的視覺感官依靠複眼,但需要透過單眼感知光線強度的變化。 前後句矛盾,複眼和單眼都是視覺器官。
      • Dictyophorus productus 是一種「笨重、臃腫、行動遲緩的昆蟲」,不會試圖躲藏。 生態學相關的章節不可使用不客觀的敘述。
      • 彩虹蚱蜢(Dactylotum bicolor)用警戒色阻止捕食者。 「阻止」應調整為「嚇阻」。
      • 雄性蚱蜢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裏都在發出鳴聲,在最佳條件下更積極地鳴叫,而在不利條件下則更加柔和 「最佳條件」和「不利條件」的指涉不夠精確(不利是指什麼?氣候太冷?掠食者盤據?還是其他東西?),此外「更積極地鳴叫」和「更加柔和」兩句話並非對應關係。
      • 大多數蚱蜢是多食性的植食動物,吃多種植被。 所謂的「多種植被」指的應該是多個科、屬或物種(視乎每個類群的習慣,但絕對不會是「植被」)。
    • 還有很多我就不列舉了。我認為主編並沒有將這篇條目完整讀過一遍,或是不熟悉這個主題,也沒有參考許多英文名詞在中文科學界是如何被翻譯的(中國有很多直翅目昆蟲的研究,可以找到對應的譯名),導致目前的內容更像是機翻的產物(我調整了幾句,但還有很多要改的)。不知道我的反對票有沒有作用,但還是表示一下,也許邀一些DYK相關主題的常客提供意見會更有幫助。——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3年5月27日 (六) 15:53 (UTC)[回覆]
      • (:)回應:感謝指正。
        • 「品種」是不嚴謹的說法,應該為「種/物種」。
        • 「蝗蟲」和「蚱蜢」的關係文章中有詳細論述。這裏刻意避免了全文只使用一個名稱,以避免某一名稱更像「普通名」。
        • 幼小蝗蟲即跳蟲[3]。閣下可以嘗試添加註釋消除歧義。
        • 原意如此,即單眼僅能感受光線強度,並沒有「視覺」。
        • 「笨重、臃腫、行動遲緩」是直接引用,是客觀描述,不涉及價值判斷。可能是閣下先入為主認為這些特徵具有先天的生存劣勢。
        • 「阻止」應改為「嚇阻」。
        • 原意如此。這裏的「而」也並不是轉折關係。
        • vegetation from multiple plant sources 的翻譯可以商榷,但個人認為「多種植被」比「多個不同物種的植物」要簡潔一些。
      • 鑑於該編輯的觀點,我退出該條目 DYK 的評選。--InstantNull留言2023年5月28日 (日) 01:49 (UTC)[回覆]
        • (:)回應:針對主編@InstantNull的解釋,釐清一下我的意見:
          • 理解主編並行使用「蝗蟲」和「蚱蜢」兩種名稱的用意,這點沒有問題。我提出的原因是有些句子裏同時用了這兩個名稱,導致它們指的更像是兩個不同的支系,而不是同一類生物。像是「其中兩個主要的科是分佈在世界範圍內的劍角蝗科(蚱蜢和蝗蟲),以及主要分佈在新大陸的花癩蝗科(鈍蝗[a])。」,花癩蝗科和劍角蝗科都是蝗蟲,也都是蚱蜢,但從這句看來並非如此,把括號裏的文字拿掉反而好懂一點(lubber grasshopper和「鈍蝗」、「笨蝗」的關係可在附註一併解釋)。
          • 我不清楚中國對蝗蟲若蟲有沒有什麼俗稱,但尚未在科學文章中看過有人使用「跳蟲」來指稱蝗蟲若蟲,我相信主編搜尋「跳蟲」的大多數結果也不會是蝗蟲的若蟲。有些明清年間的著作(如《明史》)以「蝻」這個字專指蝗蟲的若蟲,或許翻譯作「跳蝻」更為合適。
          • 視覺系統包含「動物用以感測環境光線的器官」(Campbell Biology 12th ed., p.1175),因此只能感測光線強弱的簡單構造,例如渦蟲的眼點和昆蟲的單眼,也屬於這個範疇。
          • 指出「笨重、臃腫、行動遲緩」不客觀不是說這句帶有負面意涵,而是不精確。不過,在檢查Cott在《Adaptive Coloration in Animals》的原文之後,我確認他所使用的「heavy」、「bloated」、「sluggish」三個詞確實也在現代的科普文章中被使用,因此這個敘述沒有太大問題。另外,Dictyophorus productus 目前是 Dictyophorus griseus英語Dictyophorus griseus同物異名,以這個物種而言,所謂的「bloated」與其說是「臃腫」,「身材短胖」似乎更符合一點。
          • 英文維基中「singing more actively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和「being more subdued when conditions are adverse」確實是對應關係,主編誤解了「subdued」在這裏的意涵,請見文中所引用Brangham(1960)的原始敘述。至於「optimal condition」所指為何,原文並未詳述,我也不再追究。
          • 關於「vegetation」或「植被」一詞的定義和使用,請見英文維基中 vegetation 條目的引言。植被是一種群集,一種植被會包含許多親緣關係差很遠的類群,而蝗蟲不一定都能吃這些類群的植物,所有吃植物的昆蟲都是如此,所以不會有「吃多種植被」這種說法,故英文維基使用「vegetation」來說明蝗蟲的食性並不恰當。這句話是引用自Davidowitz的文章,我不知道主編是否讀過,但原文的敘述清楚多了。
        • 以上。——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3年5月28日 (日) 07:02 (UTC)[回覆]
    • 撤回請求:主編者已提出撤回DYKN評選。--A.K. 留言簽名 2023年5月29日 (一) 00:35 (UTC)[回覆]
    已取消,提名人 撤回請求。--春卷柯南-發前人所未知 ( ) 2023年5月30日 (二) 12:30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