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蝗虫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础条目 蝗虫属于维基百科生物学和健康科学主题的基础条目扩展。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生物专题 (获评初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生物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生物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昆虫专题 (获评初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昆虫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昆虫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蝗虫内文多次被加入对香港新移民带有歧视性的报导[1], 大家有何意见?--Nivekin请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15 (UTC)[回复]

即使有歧视性,但如果是真的(我指如果是事实),就应该写入条目。Justincheng12345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8:14 (UTC)[回复]
建议另开新条目介绍蝗虫贬义用法,而不是在动物条目中添加内容。-治愈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9:00 (UTC)[回复]
也可考虑写比较全面的蝗虫文化意义, 如圣经中出埃及记及启示录中对蝗虫及魔鬼的关联, 电影驱魔人中蝗虫的意象等. 不用太集中在香港例子上--Nivekin请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9:50 (UTC)[回复]

蝗虫内文多次被加入对香港新移民带有歧视性的报导[2], 大家有何意见?--Nivekin请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02 (UTC)[回复]

来源被墙,我又不想翻墙。似乎三个来源都来自苹果日报,请检查是否同一编辑所为,如果是视作个人观点处理,如果非我建议慎重考虑。其实尽管我是大陆人,私下觉得蝗虫这个称谓还是相当合理的。来去如风,掠完就走,不是蝗虫又是什么呢?大陆人在香港产子,没有任何主观贡献香港的意愿,仅为图一己私利而为。但要注意的是,此一己私利本来就是人所共有,之所以需要到香港才能掠,原因你懂的。—马呵说年诶多哗铎★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48 (UTC)[回复]
此外,仅就标题而言,似乎不是针对新移民而是自由行人士。—马呵说年诶多哗铎★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58 (UTC)[回复]
这个词语近年在香港兴起来称呼特定的大陆人,但对象似乎是针对新移民多于自由行人士(前者被认为更像蝗虫的特性)。如有足够可供查证来源,可考虑建立蝗虫 (香港俚语),不应直接写在蝗虫条目内。 -- Kevinhksouth (Talk) 2011年9月14日 (三) 15:19 (UTC)[回复]
蝗虫这个俚语兴起时,最初确是针对自由行人士的,后来才将范围扩至大陆孕妇来港产子(部分人蔑称为“产卵”)。--沙田友 (留言) 2011年9月16日 (五) 02:29 (UTC)[回复]
来港产子实际上与自由行无异,都是来香港消费完就走。—马呵说年诶多哗铎★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21日 (三) 16:24 (UTC)[回复]
部分来港出生婴儿有居港权的法律争议,比自由行更敏感--Nivekin请留言 2011年9月21日 (三) 16:34 (UTC)[回复]
那不影响“蝗虫”这一俚语的定义。不过,我还是建议移动过去。-马呵说年诶多哗铎★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0:34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蝗虫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6月15日 (五) 22:37 (UTC)[回复]

中国记载[编辑]

我发现有关“蝗一夕抱草而死”一段的条目内容与外部网站《百科知识》上的“抱草自死”一页内容雷同,怀疑有直接抄录到维基百科的编辑行为。希望有对于相关内容熟悉的维基人能够改善这部分的条目内容。--Pyll0留言2020年2月17日 (一) 17:50 (UTC)[回复]


未通过的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 哪一种昆虫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咀嚼食草的锥尾亚目并且大量群居时可导致严重的虫灾
    蝗虫条目由InstantNull讨论 | 贡献)提名,其作者为InstantNull讨论 | 贡献),属于“biology”类型,提名于2023年5月24日 05:20 (UTC)。
    • 条目重写 --InstantNull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05:20 (UTC)[回复]
    • (+)支持--很有意思的条目,在蝗灾没有找到为什么蝗虫会成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其他的害虫不像蝗虫那么易成灾,且蝗灾为什么主要集中的非洲然后虫群能跨欧亚大陆迁徙到东亚,现在的主要的杀虫剂都有哪些,依靠的是什么机制,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Merphisto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05:46 (UTC)[回复]
    • (+)支持--Banyangarden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06:00 (UTC)[回复]
    • (+)支持,重要条目--Djhuty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13:16 (UTC)[回复]
    • (+)支持:--ICOCAで行こか?/なんでやねん! 2023年5月24日 (三) 14:27 (UTC)[回复]
    • (-)反对:许多用词并不精准,如“品种”一词的使用(这是低级错误)、“蝗虫”和“蚱蜢”两个词的关系(有的看起来是指同一对象,但又有段落看起来是指两个不同的类群,例如 蚱蜢和蝗虫,建议全文尽量使用同一个名称)、“hoppers”的译名(译作“跳虫”需注意会与同名的节肢动物类群混淆)等等。此外,句法很不通顺,也不符合科学文章(至少是科普文章)的表述方式,下举几个例子:
      • 它们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咀嚼食草昆虫类群之一 “咀嚼食草昆虫类群”?
      • 虽然它的视觉感官依靠复眼,但需要透过单眼感知光线强度的变化。 前后句矛盾,复眼和单眼都是视觉器官。
      • Dictyophorus productus 是一种“笨重、臃肿、行动迟缓的昆虫”,不会试图躲藏。 生态学相关的章节不可使用不客观的叙述。
      • 彩虹蚱蜢(Dactylotum bicolor)用警戒色阻止捕食者。 “阻止”应调整为“吓阻”。
      • 雄性蚱蜢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发出鸣声,在最佳条件下更积极地鸣叫,而在不利条件下则更加柔和 “最佳条件”和“不利条件”的指涉不够精确(不利是指什么?气候太冷?掠食者盘据?还是其他东西?),此外“更积极地鸣叫”和“更加柔和”两句话并非对应关系。
      • 大多数蚱蜢是多食性的植食动物,吃多种植被。 所谓的“多种植被”指的应该是多个科、属或物种(视乎每个类群的习惯,但绝对不会是“植被”)。
    • 还有很多我就不列举了。我认为主编并没有将这篇条目完整读过一遍,或是不熟悉这个主题,也没有参考许多英文名词在中文科学界是如何被翻译的(中国有很多直翅目昆虫的研究,可以找到对应的译名),导致目前的内容更像是机翻的产物(我调整了几句,但还有很多要改的)。不知道我的反对票有没有作用,但还是表示一下,也许邀一些DYK相关主题的常客提供意见会更有帮助。——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3年5月27日 (六) 15:53 (UTC)[回复]
      • (:)回应:感谢指正。
        • “品种”是不严谨的说法,应该为“种/物种”。
        • “蝗虫”和“蚱蜢”的关系文章中有详细论述。这里刻意避免了全文只使用一个名称,以避免某一名称更像“普通名”。
        • 幼小蝗虫即跳虫[3]。阁下可以尝试添加注释消除歧义。
        • 原意如此,即单眼仅能感受光线强度,并没有“视觉”。
        • “笨重、臃肿、行动迟缓”是直接引用,是客观描述,不涉及价值判断。可能是阁下先入为主认为这些特征具有先天的生存劣势。
        • “阻止”应改为“吓阻”。
        • 原意如此。这里的“而”也并不是转折关系。
        • vegetation from multiple plant sources 的翻译可以商榷,但个人认为“多种植被”比“多个不同物种的植物”要简洁一些。
      • 鉴于该编辑的观点,我退出该条目 DYK 的评选。--InstantNull留言2023年5月28日 (日) 01:49 (UTC)[回复]
        • (:)回应:针对主编@InstantNull的解释,厘清一下我的意见:
          • 理解主编并行使用“蝗虫”和“蚱蜢”两种名称的用意,这点没有问题。我提出的原因是有些句子里同时用了这两个名称,导致它们指的更像是两个不同的支系,而不是同一类生物。像是“其中两个主要的科是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剑角蝗科(蚱蜢和蝗虫),以及主要分布在新大陆的花癞蝗科(钝蝗[a])。”,花癞蝗科和剑角蝗科都是蝗虫,也都是蚱蜢,但从这句看来并非如此,把括号里的文字拿掉反而好懂一点(lubber grasshopper和“钝蝗”、“笨蝗”的关系可在附注一并解释)。
          • 我不清楚中国对蝗虫若虫有没有什么俗称,但尚未在科学文章中看过有人使用“跳虫”来指称蝗虫若虫,我相信主编搜寻“跳虫”的大多数结果也不会是蝗虫的若虫。有些明清年间的著作(如《明史》)以“蝻”这个字专指蝗虫的若虫,或许翻译作“跳蝻”更为合适。
          • 视觉系统包含“动物用以感测环境光线的器官”(Campbell Biology 12th ed., p.1175),因此只能感测光线强弱的简单构造,例如涡虫的眼点和昆虫的单眼,也属于这个范畴。
          • 指出“笨重、臃肿、行动迟缓”不客观不是说这句带有负面意涵,而是不精确。不过,在检查Cott在《Adaptive Coloration in Animals》的原文之后,我确认他所使用的“heavy”、“bloated”、“sluggish”三个词确实也在现代的科普文章中被使用,因此这个叙述没有太大问题。另外,Dictyophorus productus 目前是 Dictyophorus griseus英语Dictyophorus griseus同物异名,以这个物种而言,所谓的“bloated”与其说是“臃肿”,“身材短胖”似乎更符合一点。
          • 英文维基中“singing more actively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和“being more subdued when conditions are adverse”确实是对应关系,主编误解了“subdued”在这里的意涵,请见文中所引用Brangham(1960)的原始叙述。至于“optimal condition”所指为何,原文并未详述,我也不再追究。
          • 关于“vegetation”或“植被”一词的定义和使用,请见英文维基中 vegetation 条目的引言。植被是一种群集,一种植被会包含许多亲缘关系差很远的类群,而蝗虫不一定都能吃这些类群的植物,所有吃植物的昆虫都是如此,所以不会有“吃多种植被”这种说法,故英文维基使用“vegetation”来说明蝗虫的食性并不恰当。这句话是引用自Davidowitz的文章,我不知道主编是否读过,但原文的叙述清楚多了。
        • 以上。——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3年5月28日 (日) 07:02 (UTC)[回复]
    • 撤回请求:主编者已提出撤回DYKN评选。--A.K. 留言签名 2023年5月29日 (一) 00:35 (UTC)[回复]
    已取消,提名人 撤回请求。--春卷柯南-发前人所未知 ( ) 2023年5月30日 (二) 12:30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