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菲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因菲塔又称第43号法律1974年43号法律,为原名阿拉伯语的 انوتاح infitāḥ(Infitah)的音译,是埃及在沙达特统治期间,于1974年通过的一项政策,意思是“开放”。时任埃及总统安瓦尔·沙达特在1973年十月战争后的几年中提出“打开大门”使私人企业与公司投资埃及的政策。随着菲塔伴与长期对埃及友好的援助友邦--苏联决裂,以及沙达特于1977年访问耶路撒冷,促使埃及与以色列的和平进程展开。因菲塔结束埃及经济由公部门主导的局面,并鼓励国内、外对私营企业的投资。埃及军队在1973年10月的“赎罪日战争”中渡过苏伊士运河,最终战败,但许多埃及人认为这场战争取得政治的成功,沙达特的政治声望也因此胜过前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并结束先前纳赛尔所推行的“纳赛尔主义”及“阿拉伯社会主义”。

概述[编辑]

在时任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的领导下,国家主义和私人投资受限的计划经济支持者主导国内发展。至1970年代,批评者认为埃及的经济及其庞大的公部门已经演变成“低效、浪费资源、令人窒息、充满官僚主义苏联式体系”。沙达特期望埃及不再执著于与以色列的对抗,而是将资源投入大规模的军事研究中,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会建立庞大的私营部门,并与政府结盟。沙达特认为美国和西方的经济政策将使其更加繁荣,并最终使埃及走向民主多元化。由于菲塔除了在意识形态上具备足够动机,因此在政治行动上也有所改变,借由通过与西方资本主义以及埃及社会的富人和权势阶级结盟,沙达特与他的前任纳赛尔产生区隔,同时确保他在政坛的当权地位。

缺点[编辑]

因菲塔政策的实施通常被认为存在缺陷,因为它具备过大企图心,而且表面上似乎已经放弃“与穷人的团结”的理想。政府奖励自身的亲信和盟友,其中许多官员与亲信变得非常富有,并透过在土地、货物和商品上的让步,建立效忠当时政权的权力基础。然而政府与代理机构和经销商的授权和合同,对于创造自由市场和开放经济几乎没有作用。数以百万计贫穷的埃及人民在纳赛尔政权下,透过接受教育,并成为医生、工程师、教师、律师、政府或半官方机构的记者等职业成为中产阶级。因菲塔对纳赛尔时代的中产阶级而言也产生冲击,它颠覆纳赛尔主义的社会主义原则,消除免费教育、社会平等,并废除封建制度、土地和工业国有化以及累进税等政策。与此同时,公部门仍持续主导经济。国家的劳动力人口比例从纳赛尔时代鼎盛时期的 3.8% 增长到 1980 年代初期因菲塔全力推进后的10%,约占该国全部劳动力的35%。尽管促进外国的私人投资,国家对投资资本的贡献程度(72%)从1960年代中期到 1970 年代末几乎没有变化。

结果[编辑]

1977年,当埃及政府宣布取消对基本食品的补贴时,由于民众对因菲塔政策产生的不满,导致数十万人发起大规模暴动。1981年10月6日,沙达特在开罗阅兵式上被暗杀。

参考文献[编辑]

1.Tarek Osman,濒临崩溃的埃及,第 67 页

2.Tarek Osman,边缘的埃及, p.117–8

3.Tarek Osman,濒临崩溃的埃及,第 125、127 页

4.Tarek Osman,濒临崩溃的埃及,第 118-9 页

5.Tarek Osman,边缘的埃及, p.120–21

6.Tarek Osman,濒临崩溃的埃及,第 124 页

7.Tarek Osman,濒临崩溃的埃及,第 126 页

8.Tarek Osman,濒临崩溃的埃及,第 1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