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乘槎筆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chá筆記[註 1]是晚清官員斌椿所著日記,記載了其同治五年(1866年)率使團考察歐洲等地的沿途見聞,共兩卷,約2萬字,為奉命之作,回國旋即進呈皇帝[2][3]。《乘槎筆記》描寫了義大利、法國、荷蘭等國的山川地理、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等[2],內容涵蓋廣泛,對具體如交通工具、城市建築與布局、社會禮儀、娛樂活動、器具技術、貨幣制度等方面均有涉及[4]。《乘槎筆記》以第一人稱視角直接記載遊歷觀感,語言通俗,出版後,在上層洋務官員群體以及偏遠地區小軍官中都得以廣為傳閱[5]。《乘槎筆記》的局限性在於關注點主要停留在器物層面,面對西方各國的現代化,僅考慮到了對西方技術的引進,未涉及制度與文化,沒有對東方落後於西方的實質進行探討與深究[4]

在當代,《乘槎筆記》可作為研究19世紀60年代西方各國社會狀況的第一手資料[4][2]

注釋[編輯]

  1. ^ 「槎」本義為「木筏」,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作書面語[1]

參考文獻[編輯]

  1. ^ 槎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DB]. 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137.
  2. ^ 2.0 2.1 2.2 周偉洲,王欣.乘槎筆記 [OL] (2022-01-10) [2024] // 陳奎元中國大百科全書. 3版網絡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3. ^ 楊湯琛.晚清使臣遊記的西方想像與書寫策略[J].中國比較文學,2021(03):59-75.
  4. ^ 4.0 4.1 4.2 段文.被「遺忘」的遠行:斌椿使團的歐洲之行及其評價[J].新楚文化,2023(30):13-15.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0.004.
  5. ^ 劉洋.近代以來對斌椿使團的歷史書寫——兼及如何認識近代的失語者[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09):10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