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廟古墓群
天子廟古墓群 | |
---|---|
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 |
座標 | 24°55′27″N 102°47′45″E / 24.92426°N 102.79586°E |
分類 | 古墓葬 |
時代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編號 | 8-15 |
認定時間 | 2019年2月21日 |
天子廟古墓群,或稱呈貢天子廟古墓群,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斗南街道小古城社區境內,南距石寨山約35公里。
特點
[編輯]1975年發掘,墓地常遭到嚴重的破壞。為此1975年、1979年、1992年進行了三次搶救性發掘。第一次發掘清理了9座墓葬,第二次為44座,第三次為23座。所發現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其方向大都朝東北,與黃土山的走向大致相當。部分墓葬有棺、槨等葬具,但人骨保存不太完整,可能存在人殉[1]。在類型中,一座是磚室墓,一座是大型豎穴土坑木槨墓,其餘六十座皆為中小型豎穴土坑墓,時代上限為戰國中期,下限為西漢晚期。只有磚室墓晚至東漢。文化內涵與石寨山一致,同屬滇文化範疇。1982年,公布為昆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2月21日,公布為第八批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
出土
[編輯]天子廟古墓群共出土能復原的青銅器393件、陶器71件以及少量玉器、瑪瑙、綠松石珠等。
其中五牛蓋提筒,有二件筒內盛海貝。其狀如筒,口部稍大於底部,有兩個對稱耳,可結繩以提。蓋面太陽紋,有一件立有瘤牛五個(有一個損壞),作子母口。器身有線刻幾何紋暈帶,有羽人競渡,鵜鶘、牛等圖像,器高30厘米至49.5厘米不等。中國社科院黃展岳考證,雲南的三件皆出於呈貢天子廟,是世界上最早的銅提筒。提筒在歷史上流行時間很短,很快就演變為束腰筒形貯貝器(而越南的銅提筒全部是東山文化[3])[4]。
古墓出土巫師鼎一件[5]。通高約35厘米,口徑約50厘米,有三足、高22厘米,為鼎身的兩倍。三條足上分別浮雕一位巫師立像。頭冠滿插大羽毛,作放射狀,一手持杖、一手持短物,身著短裙。三個巫師頭飾、裙飾相同,而手中持物稍有差異。此外,此地出土有大型木槨墓一座,一棺一槨(41號墓[6])。外槨長4米,寬2.8米,高1米。隨墓品有三百一十多件,其中兵器就有一百五十六件。此外還有重器銅鼎一件、銅鼓一件、銅提(有二件內貯海貝1500枚),各種農具、生活器具、少量陶器、玉器,瑪瑙飾品。推測墓主可能是奴隸貴族[7]。
-
筩形帶蓋銅貯貝器,戰國,昆明市博物館藏
參考
[編輯]- ^ 楊帆,萬揚,胡長城編著. 云南考古 1979-2009.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0.01: 121–122. ISBN 978-7-222-06273-3.
- ^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云政发〔2019〕11号). 雲南省人民政府. 2019-02-27 [2022-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8).
- ^ 王文光,朱映占,趙永忠著.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 上.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15.09: 235. ISBN 978-7-5482-2404-4.
- ^ 《銅鼓和青銅文化的再探索》編輯組. 铜鼓和青铜文化的再探索 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 第三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民族艺术1997增刊. 民族藝術雜誌社. 1997.12: 45–46.
-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昆明市委員會編. 昆明文史资料集萃 第9卷. 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 2009.12: 7715. ISBN 978-7-5416-3655-4.
- ^ 王海濤主編. 昆明市博物馆论文集. 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1999.09: 82. ISBN 7-80586-623-6.
- ^ 王海濤著. 昆明文物古迹.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9.03: 6–8. ISBN 7-222-00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