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明朝/存檔1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條目評選

新條目推薦

袁崇煥在寧遠、寧錦兩次打敗後金軍隊。這是明清兩家史書上都有確切記載的。關於殺毛文龍,袁當時有皇帝的尚方寶劍,所以談不上矯詔,只能算是擅殺。更何況毛文龍也是有罪的。至於袁崇煥欺騙皇帝一說,更是無稽之談。因為袁崇煥在提出「五年平遼」之後兩年,就被崇禎殺了,歷史根本沒有時間證明袁是否說謊。

特色條目評選


特色條目複審


版圖

這張明朝的版圖有誤。。。台灣應該是明朝領土,而雲邊界也不對。

台灣從來沒有成為明朝領土吧。台灣是清康熙年間才收入版圖的。--Ffaarr 14:40 2005年7月14日 (UTC)
要實事求是,即使我們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也不能否認台灣是清朝時期才首次並入中國版圖的事實。--Wengier 17:25 2005年7月14日 (UTC)

鄭成功收復台灣是在永曆15年,儘管當時永曆皇帝仍羈留緬甸,但明朝中央依然存在。況且鄭成功受永曆皇帝封為延平郡王,並以明朝的名義收復了台灣,故而台灣應當算是明朝領土。--Liaotingxuxiang (留言) 2008年12月29日 (一) 05:17 (UTC)liaotingxuxiang

那台灣當時也只能說是名義上的南明王朝的領土而已,鄭氏被永曆皇帝封為延平王,也只是象徵性的,永曆皇帝又拿不到台灣收的稅。--小睡 (留言) 2009年4月18日 (六) 01:23 (UTC)

我認為可以增加明朝後期的地圖,或者是明鄭時期的地圖,台灣人既然要否認非中國人概念,但是他們是無法篡改歷史的!

這裡是歷史條目,而不是政治,應該按照歷史條目的格式來寫,不應與政治掛勾。請將討論限於改善條目的範圍內,請勿牽扯到現在的政治問題。另外嚴格來說,明鄭時期(1662-1683)的疆域只有澎湖和台灣西南部,沒有台灣中部和東部的廣大疆域(當時仍為當地土著/高山族控制)也沒有中國大陸疆域(原先只有金門等極少數據點,1664年後已完全喪失),因此明鄭時期的地圖其實基本上與普通的台灣西南部地圖無異。其實鄭氏王朝條目中已經有了,無需重複。--173.206.93.172 (留言) 2010年6月16日 (三) 17:51 (UTC)

地圖太爛

我覺得西漢的地圖很清晰詳盡,相比之下。。明朝地圖在詳細和準確兩點上做的都不好。。--Potatohai 08:26 2005年8月23日 (UTC)

這張地圖表明的是明朝最大時的疆域,還要怎樣更準確呢?--Wengier 16:28 2005年8月23日 (UTC)
  • 西藏究竟是否明朝領土?--Lmmnhn 00:15 2006年5月28日 (UTC)
西藏應該在明朝版圖內 User:baojie
西藏和青海康藏雖然是宣慰司,行政方式和其他省份不同,但都是明朝領土,應該放在版圖內。而且萬曆10年東北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亦是受明朝統治,地圖上竟然也沒有包括。錯的厲害—馬不停蹄 (留言) 2008年5月29日 (四) 07:28 (UTC)
當時明朝可以任免西藏大小官員,故雖明朝對西藏和關外東北的統治不如中原牢固,但都是明朝領土。Poiu1003 (留言)

台灣是鄭成功在南明永曆年間用明朝名義打敗台灣的荷蘭人的,所以台灣是明朝最後的國土--傅介森

嚴格來説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應該是永曆帝,畢竟他擁有的疆域曾包括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如果宋帝昺都算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的話,那永曆帝為何不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

如果照這樣說的話,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誰呢?失去大都可不見得代表元朝就滅亡了。--Wengier留言) 21:28 2006年4月24日 (UTC)
現在基本上公認為明朝是1644年結束的,請勿改為自己的說法(除非被廣泛認可)。--Wengier留言) 02:05 2006年8月21日 (UTC)


請提供資料來源

【爭議】部份沒有標明參考資料的出處。請補充。--mingwangx (talk) 08:21 2006年8月14日 (UTC)

永曆帝應該算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儘管領土最大時期只有南方七省,但這依然是真正的中國本土,是明朝統治在南方的繼續,並得到許多漢人的支持。而元順帝放棄大都以後,元朝實際統治範圍只有北方蒙古高原,(雲南地區也在不久後的1381年被收復)而蒙古在當時是不算中國領土的,元朝統治中國地區的最後一位皇帝確實是順帝,之後就變成北元的歷史了。--Liaotingxuxiang (留言) 2008年12月25日 (四) 05:15 (UTC)liaotingxuxiang

建議請[當年明月]來修改

他的明史在國內很流行,希望有人能發這個明頁給他,讓他修改一下再編輯上。

他的明史也不過就是建立在《明史》《明實錄》的基礎上,還有大段大段抄襲蔡東藩明史演義之嫌。
只要客觀中立,誰都可以來編寫維基百科
不知道風格對得對不上。--travel 22:57 2006年11月30日 (UTC)
後來我看過了,確實和蔡東藩的很像,但是他的電子書介紹上說他看的都是明扎記這類的書。不過比蔡的要容易看懂。

皇帝的名字

我拼音不好,前期幾個皇帝的名字不會讀,想請教一下。比如建文和成祖

  • 朱允炆 yún wén; 朱棣 dì; 朱高熾 gāo chì; 朱祐樘 yòu chēng; 朱厚熜 hòu cōng; 朱載垕 zǎi hòu; 朱翊鈞 yì jūn; 朱由校 yóu jiào --Magnae Virtutis ex Vicipaedia 10:43 2007年1月13日 (UTC)

文中某句話

"明朝的經濟和文化在中國歷史上都屬於較發達的階段。",可是我看黃仁宇的書,明朝經濟比不上宋朝多多矣。--獵戶座 留言給我 03:08 2007年2月1日 (UTC)

橫向比較而言,宋朝遠比明朝發達。縱向比較的話,明朝還是略強於宋朝。--不中舉的秀才(江南貢院) 03:30 2007年2月1日 (UTC)
宋朝是一個頂峰,明朝比元清民國都要發達,所以可以這麼說吧。~~~~

關於第一句: "一般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正統王朝。"

"一般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正統王朝" 這句話感覺不太維基化:

如果說是"漢族建立的王朝", 那麼就是普通事實, 不必說"一般認為";

如果強調"正統", 這在21世紀的今天,顯得有點多餘, 而且不能說"一般認為";

如果非要說"正統",是不是可以改成"一般被堅持漢人正統的學者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正統王朝", 這樣會不會好一點?

順便說一句,這個中文版的明朝條目寫的非常的好, 所以不希望開篇的地方有這麼一點點的瑕疵.冒昧提議,還望海涵.


-Raydium, 2007/02/06 「一般認為」是可以去掉。至於正統與否的問題,還是有必要強調。不是說其後的滿清就不是正統,而是畢竟滿漢有別,中國的主體民族仍然是漢族。所以可以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正統王朝」。如果認為沒有問題,我就修改了。--不中舉的秀才(江南貢院) 04:49 2007年2月6日 (UTC)

-正統王朝是甚麼標準?三國時代,有說是曹魏是正統,有說是(蜀)漢是正統。同樣,在太平天國時,中國變為南北朝(如清朝是中國),那麼,太平天國也可以是正統。滿清亡後的中華帝國,也是漢族建立,也得到外國承認(建交)。從外交的角度而言,既然其他勢力沒有得到如中華帝國的待遇,那麼中華帝國可算是1915-16年正式的王朝,只不過沒有很多文人幫中華帝國修史,當時國人又多抗議,所以很容易忘記中華帝國的存在。所以,附註中提到這兩朝也可能屬於正統。

--User:Chairrex 2007年11月13日

寫歷史還要區分「正統」? --Natasha2006 (留言) 2008年8月10日 (日) 09:34 (UTC)

如果要分別正統與否的話,那麼所謂正統王朝(封建時代),即占有全部或者大部分中華文明區域,採用中華文明的統治思想統治其有效範圍,尊重中華文明的一切習慣,風俗,並在中華文明地區和周邊地區擁有較強大的影響力,對中華文明有巨大促進作用的組織和政權。依照這個標準,三國時期的魏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才是正統,至於太平天國,由於其所實際控制範圍僅在東南一帶,且其具體所實行的政策是違背傳統文化的,故不能算是正統,只是一個較大規模的農民暴亂而已。而袁世凱的中華帝國,由於時間存在過於短暫,故而不大好說。--Liaotingxuxiang (留言) 2008年12月25日 (四) 05:14 (UTC)liaotingxuxiang

建議請當年明月來改善,清朝的惡意中傷

明朝出過不少很惡的太監,但由於實際情況被清朝誣衊得很厲害,所以許多事都很難說,最近網上看到有人把明朝不好的一些事都考證出來說是清朝抹黑上的,並一一把矛盾舉出,有十幾處吧,比如建文帝如果真的逃到天涯海角,那他不會回來,最好不過了,何必派老鄭派那麼多人去抓,那麼大的船隊招搖過去,人家聽到風聲早就躲起來了,其實燕王是派人秘密探訪的。

另外有人說當年明月抄襲蔡東藩,我看了看,確實有些地方很像,但是他完全有自己的風格,絕對不是翻譯。並且他自己在接受採訪時說他看的都是一些古書,因為蔡東藩看的也是差不多這些書,所以是他們參考同一個源。並且,蔡東藩的文體看起來非常累,而且他也已經死了,所以請當年明月為維基寫明朝我想也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

中立性!請專家關注一下,個人覺得」滅亡「一節快寫成演義了

無論寫維基還是歷史,中立性都是最起碼的要求。比如在「滅亡」一節,

明思宗在位期間,首先要面臨女真的外患。本來在袁崇煥的經略之下,遼東的形勢已經有所改觀。但是,後金在遼東戰場失利的情況下,改採越過長城,直接偷襲北京的方法攻明。幸在袁崇煥的保衛下北京得以平安。但是到崇禎三年,思宗誤中後金反間計,誅殺袁崇煥,自壞長城,從此在與後金的作戰中只能被動挨打。1640年清軍攻打錦州,結果明軍大敗,洪承疇投降。遼東地區至此基本全數淪陷。

「本來」,「幸」,「誤中」等等表示作者的主觀傾向的詞應該刪除。

本人已作了修改,還請監督--Liaotingxuxiang (留言) 2008年12月25日 (四) 05:11 (UTC)liaotingxuxiang

不贊成使用「清國」字眼

本人不久之前將明末條目所有「清國」字眼改成「滿清」和「大清」,因為這兩個字眼,是革命黨人和清朝臣民所慣用。反之,「清國」的稱呼,多半出自外國人口中,例如朝鮮人和日本人。由於「明朝」是中文條目,理應符合中國人觀感,所以希望未來的編輯者能三思而後行,勿因個人排滿或反清,而將清朝矮化或外國化。感謝! Himuton (留言) 2012年1月11日 (三) 15:44 (UTC)

我反對使用「大清」,應該使用官方的「清朝」。清朝給中國帶來了落後,喪權辱國,是帝國主義的傀儡,使用「大清」是漢奸行為,是不熱愛民族和國家的表現。Shaogan0117 (留言) 2013年12月28日(六)23:09(UTC)

明朝的正式國號是「大明」,清朝的正式國號是「大清」,兩者分別通稱明朝、清朝。使用「清朝」當然沒有問題,但不能說使用「大清」就是漢奸行為,因為這跟「大明」一樣是當時的正式國號。不能因為自己對於某個朝代的喜好而將其上綱上線。--Cartstyle留言2014年1月5日 (日) 20:14 (UTC)

能改成「清朝」嗎?Historygg留言2021年5月16日 (日) 03:58 (UTC)

國土面積

明朝實際控制疆域圖(出自History and Commercial Atlas of China,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1905年出版)
明朝實際控制疆域圖(根據John King. Dějiny Číny. Překlad Marin Hála, Jana Hollanová, Olga Lomová. 1. vyd. Praha : Nakladatelství Lidové noviny, 1998. ISBN 80-7106-249-9,重新繪製並翻譯)

開篇卷首說明朝1415年的面積650萬平方公里,可是右邊給出1415年的的地圖遠遠多於650萬,很明顯該地圖錯把西藏,滿洲等國算做明朝國土了,建議改正。--九紫離火很高興認識你o(∩_∩)o 2012年3月25日 (日) 11:23 (UTC)

如果清朝疆域包括西藏,那明代疆域當然也包括西藏,從屬關係是一樣的。康熙平定準葛爾時噶爾丹大汗手上還捧著明成祖冊封的玉璽,明朝疆域向來只有被刻意刪減,的確需要改正。118.160.74.213留言2013年8月12日 (一) 00:39 (UTC)
明朝鼎盛時是否包括西藏在國內外存在很大的爭議。從英文版的明朝條目可知,國外普遍認為明朝是不包括西藏的(如劍橋大學繪製的明朝地圖),而清朝包括,因為明朝從未像清朝那樣在西藏駐過軍或者向西藏派駐像清朝駐藏大臣那樣的官員。而譚其驤亦說過:「明朝對東北遼東邊牆以外,對青藏高原的統治是很薄弱的,只是一種羈縻關係而已,真正的統治是談不上的。我們要說老實話,現在把明朝對西藏關係來比之於元朝對西藏的關係,清朝對西藏的關係,這是不行的,是遠遠趕不上的」。我不是說明朝就一定不包括西藏,而是應該客觀中立,反映出該問題在國內外存在很大爭議的實際情況。--Cartstyle留言2014年1月5日 (日) 20:41 (UTC)

明朝1415年屬於前期,西藏等地是屬於明朝的管轄範圍的,直到嘉靖時期才逐漸失去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力。至於開篇的說法中,面積寫明是1100萬平方公里,而非650萬平方公里。風之傷留言2013年11月1日 (五) 13:03 (UTC)

明朝的面積是有較大爭議的。根據邊城玫女的計算,明朝最大面積為997萬平方公里。這是在已計算了西藏等地的情況下。文中應標明存在爭議。--Cartstyle留言2014年1月5日 (日) 20:30 (UTC)
英文版也有用戶提出類似的問題(請看en:Talk:Ming dynasty#Maps)。譚其驤也說「明朝對東北遼東邊牆以外,對青藏高原真正的統治是談不上的」,可能暗示他也傾向於支持西方學者的觀點,只不過出於「統獨」敏感問題使他不敢說實話(個人觀點)。但是,歷史是不容篡改的,所以,我更傾向於支持西方學者的觀點。--el caballero de los Leones (Ajouter un message)CKJV 2015年4月19日 (日) 03:42 (UTC)

關於overlinked模板

整篇的連結實在是太多了:

  1. 西元年除非確有必要,否則不必連結。
  2. 重複的連結過多,不勝枚舉。譬如北京在內文(不含信息框)就有八個連結。
  3. 沒必要的連結過多,譬如元朝有連結,元也有連結;皇帝有連結,帝也有連結;主權、口吃、綁架、首領、士兵、將軍、流放……等一般名詞的內部連結是多餘的;番薯、南瓜、蠶豆、土豆、玉米、棉花、絲綢、菸草……等這些常見物品在歷史條目裏也並不需要連結。
  4. 註釋及參考書目的書名及作者並不需要內部連結。-- Marcus Hsu  talk  2012年5月26日 (六) 16:08 (UTC)

帝王年表部分

帝皇年表部分有點奇怪,明朝時的追尊君主列入,但南明的追尊君主卻不列入,原因何在?--Tom Tsang...........留言2013年8月5日 (一) 07:23 (UTC)

兩岸分治,大陸方面官方因政治因素刻意打壓南明和明鄭,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加上內地民族政策傾斜少數民族,漢民族和漢民族建立的皇朝如宋、明被抹黑不其怪。台灣方面因為缺乏如實錄史料,也沒積極抵抗!

關於明朝是皇權集中還是內閣權力集中的問題

我在明朝看到,說是明朝皇帝權力集中而不理朝政的字眼。我覺得很詫異,一個皇帝他加強皇權是為了什麼,不就是使得自己能夠有足夠的權力理政麼?但凡加強皇權的皇帝,無一例外,都是理政和勤政的,從秦始皇朱元璋。清朝的皇權更專制,但是皇帝也沒有一個說不理政的。但是為什麼到了明朝皇帝里,居然說皇權加強,反而皇帝不理政了?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我推測是,皇帝之所以不理政,是因為他的權力受到威脅了,那就是文官集團。明朝的內閣制度,由於內閣制度的權力集中,導致明朝皇帝的皇權下降,所以明朝皇帝里出現了不理政的局面,就算明朝皇帝理政治,但是一個權力受到威脅的人,他的說話分量顯然是下降了,與其我說話不算數,被駁回,那還不如我不說呢。 這是我對明朝皇帝不理政的認識。User:我乃野雲鶴留言2013年10月30日 (三) 11:37 (UTC)

如果清朝皇帝扣掉待圓明園還是木蘭 、承德的時間,再扣掉冬天一個月,每十天一早朝,叫作勤政。如果在題本上寫個朕知道了或是用指甲掐個痕跡,讓軍機處的中書舍人照票凝照謄,叫作勤政。那明朝皇帝也該算勤政了,扣除對太監的性歧視本質上沒有差別,早朝主要是分君臣上下階級,詳見古文觀止的親政篇,並不是理政用途的,明成祖時規定就議個3-5件事,明後期幼主早朝還議八件,哪裡怠政了?其實漢武帝就已經是事歸臺閣,政由上出,相權遭宦官少府尚書所侵,友作為的君主這樣集權能成就大事,漢光武帝也是這樣集權,而宦官是相對(比門閥時的外戚或權相)比較容易控制的一群,爾後反反覆覆,到明代就沒有相權了,明代的權臣 、權宦和前面幾個朝代相比都不是一個量級的。
同意。--118.166.42.152留言2018年1月27日 (六) 15:56 (UTC)

火器

現在「軍事」段落下有一段文字聲稱:「當時中國的冷兵器時代即將終結,火器時代賑災來到,中國完全有機會趕上西方的火器技術水平。可惜這一過程卻隨著明朝的滅亡而中斷了」,這句是有很大問題的。火器時代並未隨著明朝的滅亡而中斷。據梁柏力的《被誤解的中國:看明清時代和今天》中所載:「在以後半個世紀的清朝統一戰爭中,雙方都大量使用槍炮,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定「三藩之亂」為止。這段時期中國的熱兵器技術已接近西歐國家的水平。這便是為什麼鄭成功的水師有能力趕走盤踞台灣的荷蘭人,及康熙時期的清軍能夠擊退入侵黑龍江的俄國士兵、強迫俄國簽署《尼布楚條約》的原因」。很顯然火器時代並未隨著明朝的滅亡而中斷,而是如書中所述18世紀以後由於清帝國境內大致昇平,導致「清朝的熱兵器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直至鴉片戰爭前夕,還是停留在「三藩之亂」時期的技術水平」。故應刪除此句有問題的宣稱。--Cartstyle留言2014年2月5日 (三) 16:48 (UTC)

這種情況下將各種觀點都列上會比較好。--No1lovesu留言2014年2月6日 (四) 08:18 (UTC)

對。--我乃野雲鶴 2014年2月6日 (四) 10:06 (UTC)
都列出我當然也沒有意見,只是有些來源中的文字明顯太偏頗了(甚至明顯是錯誤的),只能靠加入其它觀點來平衡。--Cartstyle留言2014年2月6日 (四) 15:58 (UTC)

請勿添加所謂的「明朝」國旗至條目中去

所謂的「明朝國旗」

維基共享中存在一個所謂的明朝國旗「日月旗」(如圖所示),但該旗是近幾年才在網路上出現的,至今沒有任何正規的史學刊物提及,被懷疑是現代人杜撰,甚至可能存在版權問題(詳見此)。故此不應出現在條目正文中。--el caballero de los Leones (Ajouter un message)CKJV 2014年10月16日 (四) 04:09 (UTC)

隆慶開關以後,由於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明朝船隻按照國際上的標準懸掛了一種旗幟以區別於葡萄牙、荷蘭等國船隻的國旗,成為當時事實上的中國國旗。由此可以說明此旗並非杜撰。——kaige61 (留言) 2014年12月19日 (五) 16:04 (UTC)
經查,你所引用的話來自百度百科條目「日月旗」,且該條目沒有列明任何可供查證的可靠來源。百度百科的條目不可以被當做可供查證可靠來源。眾所周知,百度百科僅僅只是一個來源魚龍混雜的資訊蒐集處,存在這相當多的業餘原創研究、侵權抄襲文字、廣告、不中立的甚至荒謬杜撰的內容,因此不具備任何參考價值。否則也不可能鬧出「草泥馬」這種國際大笑話。除非有權威文獻證明祂非杜撰才可以被寫進條目。--el caballero de los Leones (Ajouter un message)CKJV 2015年4月19日 (日) 03:21 (UTC)
有標準出處的啦,找一找就可以了。--118.166.42.152留言2018年1月27日 (六) 15:54 (UTC)

條目中偽造的不實內容不少

例如,「明太祖亦禁止人民進行科學研究,且鄙薄科學技術,認為皆是「無益」之物並加以毀壞」,「明朝初期全面禁止天文學的發展」....,這些說法,都是胡言亂語,片面歪曲,不屬實。可能不少是來自於馬列中共黨徒等對中國的污衊之辭。既然作為特色條目,就應該提升條目品質,不應當出現這樣的不實內容。明朝初期怎麼「全面禁止天文學的發展」了?依據是什麼?事實是朝廷嚴格壟斷天文學,而不是全面禁止天文學的發展,只能說「由於朝廷壟斷天文學,嚴重阻礙了天文學的發展」,但絕不是「全面禁止天文學的發展」。朝廷當然希望天文學發展。只不過由於以前的觀念,天文學被視為神秘學問,尤其在董仲舒制衡皇帝的天人感應學說佔有主導地位以後,各朝政府都力圖壟斷天象方面的學問,這並不是明朝或者明初所獨有的。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同樣「詔禁天文、圖讖等書」。朝廷顯然不會禁止天文學的發展,明朝有專門發展天文學的欽天監等機構,怎麼會禁止天文學的發展?同樣, 明太祖顯然不會禁止人民進行科學研究,更不會鄙薄科學技術。這些說法很像馬克思主義學者污衊中國的各種誇大、歪曲甚至無中生有的詆毀風格。後面所舉的例子,因為這種技術用在了司天監的天象觀測上,所以毀之,可見,禁止、鄙薄的物件,實質上不是針對技術,而是針對天象。只能說因為觀念的局限阻礙了技術的發展,但阻礙技術發展並不是他的思想、目的、主張,他的衡量標準是有益與否,這是沒錯的,只不過對是否有益的看法存在局限,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時代的局限,很難去苛求。就像毀掉某種殺死平民的技術,想要禁止的不是殺人的技術,而是對平民的傷害,但如果殺人的技術可以用於對付壞人或者用於戰場,或者採用「魔高一尺、道高一仗」的觀念,發展新的應對克服技術,那也許是不用禁止的。記錄歷史,包括描述別人的思想,要事實求是,有依有據,不能任意編造、與實際不符。哪裡能找出明太祖亦禁止人民進行科學研究且鄙薄科學技術的依據?顯然是歪曲、詆毀之辭。至於古代朝廷對天象學問的壟斷,禁止民間從事天文學研究,那是另一個問題,也只能說明當時科學尚未發達到完全戰勝神學的地步,並不表示朝廷禁止天文學的發展,更不表示朝廷禁止人民進行科學研究、鄙薄科學技術。明朝早期,中國總體上擁有世界最領先的科學技術,這應當是成立的。明朝顯然不會不希望科學技術發展,更不會禁止科學技術發展,否則也不會出現比較繁榮的科技發展。一般比較而言(不與革命性飛躍發展時代相比),明朝取得的科技進步還是相當不錯的。只能說可以反思,為什麼近代科技革命、科技的井噴式發展沒有在中國發生。但不能因為後來在西方歐洲出現了科技的井噴式發展,就否認明朝科技的發展以及總體上的領先地位。 --中華大帝留言2015年4月18日 (六) 03:33 (UTC)

武宗沉溺遊樂,最終使明孝宗一脈絕嗣。這段也倒因為果,武宗一些被批評為荒誕的行為,當代史料都顯示與他想有子嗣有關。

別再複製英文版條目難看要死的模板了

內容繁瑣而且模板難看的要死,而且還有數據是錯的。原來模板很難看嗎?我就不明白了,人盡皆知的內容,為什麼不用中文文獻,一定要引用英文來源?為什麼偏要照抄英文版的,中文版都不能有一點自己的特色?不僅難看繁瑣,而且注釋都不漢化,下面還是一大堆的英文注釋,拜託這裡是中文百科,沒學過英文的話誰看得懂?

關於明朝條目君主遴選標準?

明朝條目中,左側之君主一欄之標準為何?哪些皇帝可以上榜?經User:奔向未來的日子19970701修改過後,將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明武宗朱厚照編輯紀錄,為避免編輯戰,特在此請教對明史有研究的同好。--首醫女張德 ☎劄記 2016年5月16日 (一) 06:21 (UTC)

如果最多只有5個位置,還不如去掉一個,明太祖、明成祖、明神宗、明思宗比較好。--Antigng留言2016年5月16日 (一) 06:30 (UTC)
朱厚熜在位長達45年,影響應該很大才對,建議填入朱厚熜。-游蛇脫殼/克勞 2016年5月16日 (一) 09:11 (UTC)
(:)回應:除了開國、亡國之君之外,其餘能上榜的標準是啥?但有人就認為朱厚照比朱厚熜有資格。--首醫女張德 ☎劄記 2016年5月17日 (二) 05:43 (UTC)
這種個人偏好的資料根本不能放上去--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18年1月6日 (六) 03:36 (UTC)

關於中文版的明朝和宋朝地圖問題

目前維基中文版的「明朝」和「宋朝」條目所附帶的疆域地圖明顯的和其他主要語言版本不同(我檢查了英、法、日),而且我中學時代所使用的台灣國立編譯館歷史課本地圖也是和目前的維基英法日文版的地圖相同,所以我認為目前維基中文版使用的地圖有問題。

維基中文版地圖的主要問題在於「明朝」的部份多了整個東北女真地區、整個青康藏高原地區、以及萬里長城以北的內蒙古地區,而「宋朝」的部份多了青海塔里木盆地(淺黃色)地區。兩者皆有違反維基百科中立原則,宣揚大中華民族主義的嫌疑。

我手上並沒有合法版權的地圖,但是我希望能抽換掉目前中文版的地圖改成共用英文版的地圖。想請教各位前輩應該如何修改?謝謝! --Albert Shie留言2017年2月10日 (五) 01:32 (UTC)Albert Shie—以上未加入日期時間的留言是於2017年2月10日 (五) 01:12 (UTC)之前加入的。

@Albert Shie:點擊英文維基百科裡面的地圖圖片進入其檔案頁面。如果圖片在「維基共享資源」(Wikimedia Commons)上的話,就可以直接記下名稱,到中文這邊插入換掉。否則的話就要另外上傳了。另:請注意樣式與內容分離,不要染上手動開頭空格的壞習慣。——Artoria2e5 保持討論完整直接ping我回復 2017年2月10日 (五) 04:24 (UTC)
但問題是,為什麼要要換,有什麼依據認為圖用錯了?fact你的哦。——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7年2月10日 (五) 04:48 (UTC)
我想問題可能只是在於中文維基使用的地圖為中文版,故外語無法使用。我看了兩朝的地圖,中文版的宋朝地圖特好,除了如其它語文的維基條目的1111年北宋即有疆土外,還加上了1107年的版圖變化(深淺變化表示)。明朝的版圖各語文維基除語文問題外,著重的年代也不同,外語版為1580年,中文版為永樂(1402-1424)年間的版圖。譚其驤的地圖集的問題也是一樣的:一直變動的領土,究竟哪一年才是版圖,根本不得要領。中國人好大喜功,喜歡畫最盛世或最大的版圖,只要有根有據,那就隨便找一個年代就是。倒是不考慮這些原因,徑以「皆有違反維基百科中立原則,宣揚大中華民族主義的嫌疑」就盼望給人家戴帽子,反過來問自己一下,豈不也是「皆有濫用維基百科中立原則,濫扣大中華民族主義的嫌疑」。中國急於獲得西藏、新疆的正統統治權,天下觀和西方所謂的領土觀念不同,也與當地要求獨立自治的希望相違,民族主義力量旺盛,或許這些都有動機讓各用戶想要在維基動手,然而您,不先查核哪一個年代何者為佳,中文維基所製圖是否有誤,地圖間領土是否有時代衝突,最大版圖是否有意義,徑以「有叵測之心、有腹議之疑」,中文與外語維基不同,必欲更新,反而其心可疑之極。Cherjau留言2017年2月10日 (五) 08:02 (UTC)
問題是兩幅地圖是不是都是有可靠來源支持其正確性,而不是說這幅少些,就中立,這幅大些就不中立。一開口就「大中華民族主義」,一閉口就「中立」,反而讓人覺得奇怪。——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7年2月10日 (五) 09:40 (UTC)
以明朝為例,由於不太清楚,本地的圖有標出了製作來源,說明上也標示出是最大疆域,可以認為具有可靠來源支持,而en版只是其中一個時期的疆域,我認為兩者都可以接受,但一般不出問題的話,現狀可以不需要替換。en版可以作為特定時期章節的附註說明圖。——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7年2月10日 (五) 09:47 (UTC)
明朝為FA,注意更動後是否影響條目質量。——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7年2月10日 (五) 09:50 (UTC)
要爭議的其實是地圖應用什麼年份,以及什麼才算是疆域,而不是宣揚大中華民族主義(英文版明朝條目過往吵得很厲害)。玖巧仔繪圖的準則明顯是最大疆域(包括羈縻地,所以明朝就有了西藏和大片東北;宋朝有青海塔里木盆地是特指大觀二年征土蕃藏)。可惜他已經退維了,也沒法和大家討論。我看不到玖巧仔有透過地圖宣傳特定政治觀點而違反中立(比如把當代的南海九段線加到沒有九段線的中古中國),所繪疆域都是有所依據。他的地圖引用來源也遠比外語版要詳盡得多。如果要討論的話,請大家把焦點放到年份和羈縻地是否算疆域。雖然你問我的話,疆域和民族這概念本身就很現代,矛盾的是大家都是現代人。Oneam 01:00 AM留言2017年2月11日 (六) 11:38 (UTC)
的確,我們應該從來源去考據資料是否敘述有誤才是正確的途徑,當然暫時來說對於國家地圖來說沒有特定使用地圖的規範,一般編者當時用哪副,只要來源等正確,並不會有太大問題。既然現在用圖也是正確的,一般就不需要替換,而且的確沒錯,在某個時期的疆域也是如此。只是以「大中華民族主義」作為論點的話反而有點不太維基了,能否解釋下為什麼這個時期的地圖不能用,而要用另一個時期?另外這裡是中文WP,不是英文WP中文版,en吵到拆天也不應該以此作為依據干涉中文區。——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7年2月11日 (六) 13:34 (UTC)

感謝各位前輩的賜教。我一開始只是很單純覺得奇怪「為什麼中文版的明朝地圖,多出了其他語言版本所沒有的滿州女真地區和青康藏高原地區?」 很抱歉我不應該說「違反維基百科中立原則,宣揚大中華民族主義的嫌疑」這種引戰的話,在此致歉,這方面的討論也請不要再展開。 比較能表達我原意的說法應該是「明朝所引用譚其驤的地圖集的這張圖『有爭議』,能不能改放一張比較沒有爭議的明朝地圖」? 而且明朝的條目內文中提到「國際上對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存在較大的爭議,《中國歷史地圖集》的主編人譚其驤亦認為明朝『對東北遼東邊牆以外,對青藏高原的統治是很薄弱的,只是一種羈縻關係而已,真正的統治是談不上』」,證明了這張地圖的確是有爭議。 我同意Oneam 所說的「焦點放到年份和羈縻地是否算疆域」,我也了解用現代民族國家的想法去套用在古代會有問題。 日文版的明朝地圖做法,是在地圖下方備註標示「不含羈糜地區的烏思藏、奴兒干(滿州)」。這個做法對我來說是可接受的,但不知道會不會引發新的論戰要求把羈糜地區也畫上去? 我覺得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是參考玖巧仔在唐朝地圖所使用的畫法,羈縻地使用不同顏色標示(參見唐朝地圖右下的圖示,橘色:穩定的疆域。白色:未實際管理的羈糜地區),應該可以減少爭議。 不過要如何去找到這樣一張地圖,又符合智慧財產權的要求,對我來說還真有點頭痛啊...。 --Albert Shie留言2017年2月11日 (六) 18:31 (UTC)

抱歉,那天講話衝了點。我認同將羈縻地用唐朝式無色甚至標年的方法標示區分明朝的羈縻地。不過我還是想提醒,用現代的眼光去判斷疆域地圖是非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羈縻這種鬆動的統治方式如果不屬於現代歐美式認可的統治範圍,夏商周時期,有時出了都門就是諸侯,那要怎麼個畫法,別說中國,就說東南亞史,幾乎海洋型大國的所有領土都是飛地,以那時的科技、工具最好是統治範圍,可是無論中外,大家還是無異議地都劃進去了。我只能說中國作為中國,本身是種罪惡。Cherjau留言2017年2月12日 (日) 03:16 (UTC)
可惜玖巧仔上載的不是原svg底圖,他退出後中文維基也沒有可以相比的地圖繪師,實在非常可惜。事有湊巧,當年在Wikipedia_talk:地圖專題也有人批評他的地圖在「意淫」,有興趣可以參考。我認為玖巧仔的地圖尚未至於要撤換,只需要在條目圖片描述欄加上「XXX等羈糜地區並不屬於直轄範圍」已經足以解決爭議。最後,其實外語維基的地圖也有明顯地理錯誤。比如英語版條目的宋朝明朝地圖,都把現代的黃河河道套到了古代,仿佛黃河奪淮沒有發生過。相比之下玖巧仔的地圖實在準確得多。Oneam 01:00 AM留言2017年2月12日 (日) 07:07 (UTC)

明朝格式越來越亂

幾年不見,當初寫的格式和內容都變亂了,當初過特色的內容都沒了,也懶得改回來了,就這樣吧--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17年5月26日 (五) 05:46 (UTC)

@Jason22一些人胡改一通,沒法,亂七八糟的都加上去,冗長一大堆。--我乃野雲鶴 2017年5月27日 (六) 09:52 (UTC)
感謝,現在只要能完成先秦朝代條目就好,其他的就算了...--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17年5月27日 (六) 11:58 (UTC)
@Jason22今天整理了目錄,閣下看看可以嗎?以前的太亂了。--我乃野雲鶴 2017年10月11日 (三) 13:22 (UTC)
感謝,好多了,我會找時間再改一下下--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17年10月14日 (六) 07:53 (UTC)
主要是No1lovesu先生的胡作非為,你們可以參見修改記錄。--118.166.42.152留言2018年1月27日 (六) 15:52 (UTC)
請樓上的台灣IP解釋一下何謂「胡作非為」,根據編輯紀錄其實可以很輕易的看到大規範修改格式的根本不是本人,從這位IP在樓下的發問可以看出,很明顯她自己根本沒仔細看過編輯紀錄。--No1lovesu留言2018年1月27日 (六) 19:10 (UTC)

請勿無理刪除有效來源

iread是很明顯的內容農場網站,用iread的網文取代學術著作並不嚴謹。--No1lovesu留言2017年10月22日 (日) 02:09 (UTC)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G12,已由NHC、才不是NPC呢哼!。:.゚ヽ(*´∀`)ノ゚.:。2018年8月1日 (三) 16:51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

--零仙醉留言2018年7月31日 (二) 18:16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明朝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8年7月12日 (四) 14:43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明朝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8年7月31日 (二) 02:11 (UTC)

明朝條目中「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和「元朝遺民」的問題

「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

我和另一名用戶在明朝條目導言中的這個變動上有點爭議,他的版本是【後世史學家評價明朝是「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而我的是〖後世史學家如商傳閻崇年評價明朝皇帝明成祖是「天子守國門」和崇禎帝是「君主死社稷」〗,我的修改理由如下:

  1. 「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最早出於史學家閻崇年,從條目中的來源可見商傳也有用,但顯然這兩名史學家並不能代表「(所有)後世史學家」;
  2. 閻崇年所說的「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指的是明朝兩名皇帝的行為[1],而不是指整個明朝;商傳的來源還未看,但估計一名史學家不會將一名皇帝的功德跟整個朝代的評價拉上等號;
  3. 從導言後面的詮釋可見,有一些古籍和史學家也指出了「君主死社稷(在社稷危難之時沒有逃跑)」的不實之處(亦可見其他來源[2][3][4]),可見「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也不是「(所有)後世史學家」都認同。

以上。--No1lovesu留言2018年3月7日 (三) 13:16 (UTC)

參考資料

  1. ^ 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咸豐帝奕》:「咸豐沒有身守社稷。面對英法聯軍6000餘人犯八里橋,咸豐沒有動員兵民「勤王」,全力守衛京師,而是准備逃跑。當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國門』,抵禦入侵。明朝的崇禎皇帝,在社稷危難之時,既不遷都逃跑,也不巡狩圍獵,而是發出「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的哀歎,登上煤山,自縊而死。可是,咸豐皇帝在大敵侵入之時,不盡職守,不守國門,卻帶領老婆兒子、軍機大臣、王公貴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豐皇帝鑄成了歷史之大錯、特錯!」
  2. ^ 樊樹志《崇禎傳》:李明睿講得頭頭是道,南遷以後才有中興的希望,思宗心裡也明白,但是他顏慮光時亨的諫阻已經在外廷引起反響,一面召見光時亨,當面訓斥他: 「一樣邪說,卻專攻李明睿何也?顯是朋黨。」 並且下旨:「光時亨阻朕南遷,本應處斬,姑饒這遭」。一面礙於廷議,把南遷之事擱置了下來。南遷阻力之大於此可見一斑。
  3. ^ 《崇禎十七年: 社會動盪與文化變奏》:李明睿引經據典,其道理氣勢均壓倒了保守的光時亨,給皇帝創造了裁決的機會。思宗馬上責備光時亨: 「一樣邪說,卻專攻李明睿,何也? 」光時亨無言以對,思宗又大罵光時亨「顯是明黨」 ,並宜布:「光時亨阻朕南遷,本應處斬,姑饒這遭。」
  4. ^ 《平寇志》:「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勷,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爾且密之。」

「元朝遺民」(3月18日更新)

目前版本:【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即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建立。之後趁元朝內訌之際乘機北伐和西征,同年攻佔元大都(今北京),元廷撤出中原,史稱北元。之後於1371年消滅位於四川的明玉珍勢力,於1381年消滅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最後,於1388年深入漠北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參 54]。而朱元璋對於那些繼續對元室效忠的蒙古人、色目人,甚至一些漢人、儒生等[註 18][參 57],則表示願意歸順的可以在中國留下來,不願意的可以自行離開[參 58][參 59]。】

原版本:【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即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建立。之後趁元朝內訌之際乘機北伐和西征,同年攻佔元大都(今北京),元廷撤出中原,史稱北元。之後於1371年消滅位於四川的明玉珍勢力,於1381年消滅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最後,於1388年深入漠北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參 47]。而朱元璋對於不願效忠新朝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則表示願意歸順的可以在大明,不願意的可以自行離開[參 49][參 50]。

明初不願仕官和不願效忠新朝廷的地主文人為了逃避徵辟而採取自殺、自殘、逃往漠北、 隱居深山等方法,誓不出仕(中國古代銓選,有「身言書判」四方面標準,身體有殘疾者不能任官)。為應對元遺民對明政權的鄙夷與漠視,朱元璋設立新刑罰,宣告「士大夫不為君用」律,大規模徵辟前朝遺老、搜羅岩穴隱士,並且殺害不願效忠明朝以及為新朝當官的學者,表示「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導致「才能之士,數年來倖存者百無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參 51][參 52][參 53][參 54]。

目前的版本有問題:

  1. 根據來源:〖《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六:「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皇明詔令》卷1:「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朱元璋是說「不願效忠新朝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而不是「繼續對元室效忠的蒙古人和色目人」;
  2. 目前版本將原版本的下半段全部放在[註 18]裡,這裡又產生了幾個問題:1,根據上述來源,朱元璋「願意歸順的可以在大明,不願意的可以自行離開」這句話的針對對象是「蒙古人和色目人」,而不是「漢人和儒生等」;2,從[參 51][參 52][參 53][參 54]可見,明初對付不願意為新朝服務的學者(漢人)的手法,是「設立新刑罰」,「大規模徵辟前朝遺老、搜羅岩穴隱士,並且殺害不願效忠明朝以及為新朝當官的學者」,「誅其身而沒其家」,而不是目前版本所說的「可以自行離開」。

--No1lovesu留言2018年3月19日 (一) 04:27 (UTC)

有關敝人在2019年3月13日 (三) 17:31作出的回退

  1. 「朱元璋過河拆橋,利用白蓮教起義推翻蒙古人統治,然而又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被白蓮教推翻的政權,因此明朝政府開始取締白蓮教」等內容恐不得體;
  2. 恐違背來源。

 Kou Dou 2019年3月13日 (三) 17:33 (UTC)

無效的優良條目評選

明朝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中國古代史,提名人:波斯波莉斯留言2019年12月8日 (日) 10:48 (UTC)
投票期:2019年12月8日 (日) 10:48 (UTC) 至 2019年12月15日 (日) 10:48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0年1月14日 (二) 10:49 (UTC)起
請記得為當選條目撰寫簡介頁面,如此當選條目才有可能出現在首頁。

不合要求:條目已是典範條目,不能參與優良條目評選或重審。如果認為該條目可能不合典範條目水準,可自明天起在WP:FAC提出重審,因為今天還在首頁展示。--Super Wang 願病魔早日戰勝方校長任總 2019年12月8日 (日) 12:3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