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第一代納爾遜子爵霍雷肖·納爾遜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典範條目第一代納爾遜子爵霍雷肖·納爾遜是一條典範條目,即此條目可作為維基百科社群的典範之作。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09年8月24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09年9月17日典範條目評選入選
當前狀態:典範條目
基礎條目 第一代納爾遜子爵霍雷肖·納爾遜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典範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典範級高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典範級典範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典範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英格蘭專題 (獲評典範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英格蘭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英格蘭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典範級典範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典範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此評級可能僅依據專題質量標準所標示,歡迎提出修改、共識討論或重評。
軍事專題 (獲評典範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軍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軍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典範級典範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典範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工作組圖標
本條目由海軍主題提供支援。

優良條目候選[編輯]

以下內容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最後修訂版本

霍雷肖·納爾遜,第一代納爾遜子爵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歷史人物 --圍棋一級 (留言) 2009年8月17日 (一) 12:05 (UTC)[回覆]

  1. 一開始的地方,不過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一度在西印度群島惹上官非,後來賦閒在家。還在想說官非是什麼意思,結果是個翻譯錯誤。
  2. 他才在1793年再獲海軍方面派往地中海一帶服役。。這一段意思也不對,原文是他在地中海地區特別活躍,差很多。
  3. 並有份協助英方攻下科西嘉島,,與英文原意也有差,除了軍事行動之外,還提到後續的外交折衝,翻譯的時候沒有顯現出來。而且這並不是第一處翻譯上有遺失的部分。
還是同樣的話:這一篇是怎麼檢查的?再這樣下去,直接投反對票還比較省事。-cobrachen (留言) 2009年8月17日 (一) 12:19 (UTC)[回覆]
    • (:)回應,本人是條目原作者,煩請各位留意這篇文章不是從英文維基翻譯的,首段引言有參考過英文維基,但總體上是由本人按全文內容撰寫的,與英文維基沒有關係。本人另認為,英文維基版本的首段質素,不值得作指標性參考。—ClitheringMMIX 2009年8月17日 (一) 14:00 (UTC)[回覆]
    (:)回應。參考英文版也不是只看翻譯的部分,也要看兩邊陳述的意思上有沒有差異,這個差異是資料的關係,描述的關係還是有錯誤。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上,中文版的官非意義不明,前後句的關聯是他因為官非所以賦閒在家。英文版提到他有健康問題,後來又遭遇失業,沒有提到其他因素,那麼,這個官非究竟指得是何意思?在第二個問題上,中文版表示他到地中海服役,也就是說,他沒有在其他地區服役。英文版是說他在地中海特別活躍,表示有在其他地方執勤。這兩者意義有差別,那麼中文如何證明僅提到地中海是正確的?-cobrachen (留言) 2009年8月17日 (一) 14:14 (UTC)[回覆]
    • 多謝閣下回應,現本人作逐點補充:
  1. 閣下引用的兩句原文,關聯性在於兩句發生的時序有先後之分,不代表第一句直接導致第二句的發生。如果說第一句引發第二句,就會成為「不過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一度在西印度群島惹上官非,招致賦閒在家」。至於「官非」的意思,就是指「扯入訴訟」的意思,具體使用可參考Google News
  2. 中文版是指他在1793年獲派到地中海一帶服役,這一點附合史實,也不指1793年以後他一直只待在地中海。舉例說「內維爾·張伯倫1937年獲委任為英國首相」,不代表他一生以後都只是當英國首相,這句說話只是說在1937年的一年,他出任英國首相而已。
  3. 閣下提到英文維羞指納爾遜在科西嘉「還提到後續的外交折衝」,但查英文維基,實指他的外交活動是在其他的「Italian states」,而不是指科西嘉,煩請閣下留意。多謝垂注!—ClitheringMMIX 2009年8月17日 (一) 14:25 (UTC)[回覆]
    • (:)回應
  1. 既然是訴訟,就用這個字就好了,官非的常用程度應該是遠不及訴訟。至於訴訟和他失業,就你的描述是有時間先後的順序,可是因為訴訟這件事情也是有可能導致他賦閒在家,而不一定僅僅是單純的失業,這兩者之間如果本身沒有明顯的關聯,或者是他僅僅是單純的失業,那麼,明顯的語句加以區分顯然比較妥當。
  2. 如果參考你的描述,1793年獲派到地中海的另外一個意義是他在那一年重新回到海軍。可是英文版的意思上,他在法國大革命戰爭爆發,也就是1792年的時候可能就回到海軍。如果他的確在前一年復職的話,也是需要明顯一點的區分。
  3. 請留意,我只說後續的外交折衝,並未提到這個外交折衝是在哪裡發生,或者是針對何地發生。我並未強調這一定是指科西嘉,英文版也沒有指出,僅提到是義大利地區。-cobrachen (留言) 2009年8月17日 (一) 14:45 (UTC)[回覆]
  1. 「訴訟」一詞是否肯定比「官非」一詞好,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比較主觀的問題,蓋「官非」一詞也是相當古雅的傳統中文詞彙,我建議聽取其他人的意見,看看「官非」一詞是否非除掉不可。至於閣下認為這兩句出現語焉不詳,現已改為「不過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一度在西印度群島惹上官非,返國後又賦閒在家」,希望現在更能方便讀者理解。不過,由於這段歷史不是他的生平重點,所以我不打算在首段再加以擴寫,各讀者有興趣的話,其實是可以逕自閱讀內文的。
  2. 如果閣下有留意內文,就會發現海軍部是在1793年1月委任納爾遜服役的,而要到1793年2月1日,法國才正式向英國宣戰,英國再加入第一次反法同盟,英法這才正式開戰的。這些歷史資料都已經在內文交代,我認為沒有必要在開首再交代這些橫枝末節。
  3. 所以說英文版的開首更要語焉不詳,不應作指標性參考。我這個花了有半個多月寫的條目被大家誤以為是英文版的中譯本,本人只能深表無奈。--ClitheringMMIX 2009年8月17日 (一) 15:03 (UTC)[回覆]
(:)回應,基於這個原因,我將反對暫時取消,並且會重新以不同的角度看這個條目,而不以翻譯條目作為參考的基準。-cobrachen (留言) 2009年8月17日 (一) 15:14 (UTC)[回覆]
(:)回應:本人歡迎閣下作出有關決定!—ClitheringMMIX 2009年8月17日 (一) 15:18 (UTC)[回覆]
移動完畢Advisory 2009年8月24日 (一) 12:47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第一代納爾遜子爵霍雷肖·納爾遜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07:35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