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寇谦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寇谦之
辅真
天师
出生365年
逝世448年
平城
居住地嵩山
平城
籍贯上谷昌平
国籍北魏
宗派天师道
修炼地华山
嵩山
师承成公兴
著作《录图真经》
《老君音诵诫经》

寇谦之(365年—448年),字辅真[1]:26上谷昌平人,北魏天师道道士,号称天师。寇谦之出身豪族大姓,家族世传天师道,他年轻时跟随成公兴入山修道,后来在嵩山先后得到大神太上老君和李谱文降临,授与神书与长生之术,于424年出山到北魏平城辅佐太武帝,与官员崔浩深相结纳,授予太武帝“太平真君”之号与象征天命所归的符箓,建造“静轮天宫”以交接神明。寇谦之的使命是身任太上老君在地上的代理人,改革天师道制度,他主张除去祭酒收取租米钱税的制度,革除男女交接合气之术,而特重厨会,其倡行的道教仪式深受佛教戒律仪轨与斋会影响。寇谦之使道教第一次成为北魏政权之国教,将道教的发展推至一高峰。

家世

[编辑]

寇谦之祖籍为上谷昌平,自称东汉河内太守寇恂的十三世孙,是北方的豪族大姓,后迁居冯翊万年,世奉天师道[1]:26。陈寅恪则认为寇恂后人之说只是伪托;寇氏一族原本是张鲁的旧徒众,汉末时自汉中迁至冯翊,为大族豪家[2]:123-124。寇谦之父亲寇脩之,曾任前秦东莱太守;兄长寇赞受前秦仆射韦华任用,至417年后秦灭亡时,有千余家推举寇赞为领袖,一起归顺北魏。寇赞受北魏封为绥远将军、魏郡太守。其后,秦雍民众前来河南荥阳河内投奔北魏,达万户以上[3]:180,北魏侨置南雍州于洛阳,以寇赞为刺史,招抚秦雍流民[2]:123。寇赞成为后秦流民的领袖,以洛阳为根据地[4]:377

生平

[编辑]

早期修道

[编辑]

寇谦之自幼喜好仙道,修习五斗米道之术,服食饵药,但历年无效。后来遇见异人成公兴,是他修道生涯的转捩点。据云成公兴是仙人下凡,为了接引寇谦之入道而来,原是为寇家耕作的长工,却能为寇谦之解开历算上的疑难[1]:26-27,(陈寅恪认为,成公兴教授寇谦之的是源自印度的天算新学[2]:132。)寇谦之由此对成公兴刮目相看,希望拜成公兴为师,但成公兴坚持不肯,反而要求寇谦之收他为弟子。不久,成公兴问寇谦之能否与他一同遁隐,寇谦之欣然答应,于是沐浴斋戒三日,二人一同遁入华山。成公兴令寇谦之居住在石室中,亲自采药给寇谦之服食。二人隐居华山一段日子,成公兴带寇谦之进入嵩山修炼,一同住在石室。数年后,成公兴一次外出前,吩咐寇谦之要吞服前来石室之人带来的药物;不料送来的都是毒虫恶息的东西,寇谦之畏惧而逃。成公兴回来后得知寇谦之并未服药,叹息说:“先生未便得仙,正可为帝王师”。成公兴服事寇谦之7年后离去,寇谦之继续留在嵩山,专心修道[1]:27-28

得遇大神

[编辑]

寇谦之在嵩山苦修多年,自称两次得遇神仙并授与他天书。第一次在415年,寇谦之五十一岁时,太上老君亲自降临嵩山,授予寇谦之天师之位与《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要他宣扬此经典,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又命12个仙人教授寇谦之服食、导引的口诀和方法[1]:29。寇谦之自此辟谷,教授弟子十多人修仙之术[5]:122。当时寇谦之在洛阳一带地位崇高,417年时受到戍守洛阳的刘宋官员毛脩之信奉[3]:185。第二次通神在423年,寇谦之五十九岁时,太上老君的玄孙牧土上师李谱文降临嵩山,赐给他太真太保九州真师、治鬼师、治民师和继天师四箓,又授予他《录图真经》60余卷,用以劾召百神,传授弟子,并吩咐他要“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寇谦之早有成为帝王师的志愿,次年424年,他带着神书前往平城,向北魏朝廷宣扬使命[1]:29-30。有云寇谦之由嵩山到魏都平城,出于寇赞的推荐[4]:380;另一说是,为笼络寇氏一族,北魏朝廷遣人自嵩山迎接寇谦之至平城[6]:444

出山辅政

[编辑]

寇谦之最初不甚获北魏朝野采信[3]:188司徒崔浩一家世传天师道[4]:389,前往师事寇谦之,学习法术,并上疏太武帝,大力推荐寇谦之,宣传他得到神仙传授真经,今入京宣道,乃是符合天命,象征皇帝受命一统天下。太武帝于是派使者供奉玉帛、牲牢,祭拜嵩山,迎接山中40多位寇谦之的弟子至京师,从此寇谦之成为帝王之师,参赞机要[1]:31-32,受奉为“天师”,将新法颁布天下[3]:189。太武帝为寇谦之在京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有坛五层,供养道士120人之额[5]:126,包括寇谦之昔日在嵩山的弟子,每日依时诵经及祈祷。太武帝并资助每月的厨会,招待数千人[4]:387。寇谦之教团的主要作用,是替帝王和国家祈福禳灾[7]:263。 寇谦之与崔浩合作时,二人常谈到深夜,见解不谋而合,崔浩并为寇谦之撰书,追溯历史上政治的兴废变革[4]:385-386太武帝听取了寇谦之的建议而取胜于战场,越发信仰道教[5]:126。431年,太武帝依寇谦之的建议,建造高塔“静轮天宫”,其名源自佛经[8]:317-318。440年,寇谦之为太武帝于中岳嵩山祈福,据云精诚感动天地,太上老君冥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并授予符箓,于是改年号为“太平真君”。两年后,寇谦之启奏,请太武帝亲自接受符书,太武帝遂登坛受箓[1]:32。寇谦之并不敌视佛教,曾劝止太武帝处死三千僧侣[5]:127。446年,崔浩建议太武帝废灭佛教,寇谦之反对,并预言崔浩将于晚年被杀,门户诛灭。448年,寇谦之过世,享寿八十三[1]:32,卒前数月告诉弟子,“梦成公兴召我于中岳仙宫”[6]:418。他辅佐太武帝长达24年,是新天师道最昌盛的时期[1]:32

道教思想

[编辑]

神灵

[编辑]

寇谦之提出的神仙谱系和五斗米道的信仰并不相同。早期五斗米道所信奉的太上老君乃是“道”所凝聚而成的;神仙为道教徒的修道目标,所崇奉的大神有“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太上老君,同时也祭拜天、地、水三官等天官鬼神。寇谦之《录图真经》详细叙述其神仙谱系,指出上界有三十六重天,每一重天各有一宫,宫中都有一神主持,这些神的地位以“无极至尊”为最高,其次是“大至真尊”、次是“天覆地载阴阳真尊”,再次为“洪正真尊”,他姓赵名道隐,在殷商时代得道,是牧土上师李谱文的老师。牧土上师李谱文之后有赤松子王乔韩终张安世刘根张陵等修炼成仙者[1]:32-34

佛祖释迦牟尼亦列入三十六天的诸神谱系中:佛者,是从前在西胡得道的人,住在第三十二天为延真宫主。他修炼苦行非常勇猛,所以他的弟子都剃光头发,穿着染色的衣服,断绝男女之欲。寇谦之说牧土上师认他为义子[1]:33(一说为弟子[6]:428),命令他迁入牧土天宫的内宫与群仙结交为友,他领有太真太宝九州真师、治鬼师、治民师和继天师四衔,并得授“天中三真太文录”,又称《录图真经》,可用来劾召百神、传授弟子。换言之寇谦之本人已名列仙班,成为一辅佐帝王、教化万民的活神仙[1]:33。寇谦之心目中的“土地之神”,不仅承担传达文书的仪式职能,也监察和管理某一地域的生民,负责户口登记、检查功过、向上级神汇报等事务[9]:344。寇谦之又把佛教的六道轮回思想引入道教[10]:76

修仙

[编辑]

寇谦之并不反对传统的成仙方法,但是他认为世间所传的经书药方多诈伪错误,难有功效,修炼服饵、辟谷导引等方术,只能治病,不能长生。要得长生,必须由仙人赐予神药, 传授服气等修炼方法,才能升仙度世。想要修学长生的人,应当共同研读诵诫, 建立斋会,上香礼拜,建立斋功香火[1]:35、41-42;等到斋功炼成,感动神明之后,便可以长生。寇谦之强调成仙需得仙人下降传授方法与赐神药,他奏请太武帝建造“静轮天宫”[1]:35-36,其名字乃受佛教转法轮观念影响[9]:238,天宫必须达到不会听到鸡鸣狗吠的高度,以方便天神下降,与神交接。在未得仙人传授之前,可先读《道德经》。寇谦之把轮回观念引入道教,使道教增加了累世成仙的理想。他认为人前世的所作所为对今世的修练有所影响,这辈子的修练即使不能成仙,但功夫不会白费,可以累积到下辈子[1]:35-36

改革天师道

[编辑]

寇谦之在著作中假托太上老君的口吻,批评旧天师道的弊端[9]:233。其清整道教,是以清虚为旨,礼度为用,辅之以服食闭炼之术[8]:306。寇谦之除去租米,而特重厨会[11]:54,他改革天师道的内容可分五点。一.整顿教团组织:天师道原本天师一职由张陵的子孙世代相传,但寇谦之反对天师世袭,不承认张陵儿子张衡、孙子张鲁的天师地位,自称由太上老君授予继天师职位,强调自张陵去世后,地上就缺乏天师。而他之所以得授此职,乃由于他本人立身直理,行为合乎自然,才能足以胜任天师之职。天师道祭酒原亦采用世袭制,有些道官祭酒既不懂道法,却又自署治箓符契,欺骗信众,搜取财物。寇谦之认为应废除祭酒世袭制度,按唯贤是授的原则选拔人才。道官祭酒职责之一是进善举贤,传授弟子,授人职治和符箓。信众要求成为弟子者,道官应观察他的性情,加以考验三年,确认他能精进善行,心志坚定,才可授诫箓,纳为弟子。寇谦之也认为应废除三张原本在巴蜀设置的24治名号[1]:37-38

二.废除租米钱税制度:天师道规定信众入道时,须缴纳五斗米,道民请求治病也须缴纳租米财物。寇谦之宣布祭酒私自收取租米钱税,是“三张伪法”,必须除去。祭酒传授治箓符契、为信众治病、消灾祈福时,不可收取财帛。每年信徒民户只须捐献纸30张,笔一枝,墨一挺,以答谢道官为其治表章,求神救度的功德。如有道官仍向信徒滥收财物,信众可以转而跟从新的道官。三.反对男女合气之术:天师道信徒原本修习男女交接房中之术,称“合气”,寇谦之主张废除男女合气之术,以免淫风大行,损辱道教[1]:38-39。但寇谦之没有完全摒弃天师道房中之术,只是反对淫乱[11]:46-47。四.提倡礼教:当时天师道教团失去统一领导,组织涣散,科戒废弛。寇谦之的新道教“专以礼度为首”,维护教团的纪律,吸收儒家的礼法,主张父慈、子孝、臣忠;道民须尊敬道官祭酒,犹如世间百姓须尊敬官员。寇谦之严厉斥责以下犯上的叛乱,认为假借李弘、刘举的名义起兵作乱的人大逆不道。五.改进宗教仪式:寇谦之参考佛教的仪式,为道教增订一套较繁杂完备的斋醮仪范[1]:39-41

仪式

[编辑]

寇谦之《录图真经》对信徒如何祭拜诸神的坛位、礼拜、衣冠、仪式等各作规定,他并订定了一系列的斋醮仪式。一.受戒仪式:无论男女,如果觉悟到应该信奉道教,便可以向已经入道的人请上章表明自己愿意受戒奉道。举行受戒的仪式时,首先向“诫经”行八拜之礼,然后站在诫经前面;接着由参加仪式的师友,捧著诫经音诵,然后由受道者伏在地上朗诵诫经的内容,诵完之后再行八拜之礼,就完成入道仪式。如果不会音诵的话,也可以直接朗读经文[1]:34、42

二.求愿仪式:信徒求愿的仪式一般可分为“厨会求愿”与“烧香求愿”两种。厨会求愿就是举行斋会来祈求消灾降福,通常是在求愿者家里举行。厨会分上、中、下三种,上斋举行斋会七日,中斋三日,下斋一夜一日。厨会的具体方式是,不吃五辛、肉类等荤食,素饭菜,一天食米三升。断绝房事,勤修善行。厨会开始时,首先向香火行八拜之礼,说明求愿的内容以及举行厨会的目的等等,然后请德高望重的人坐在首位,送上饭菜。一般有三道菜饭,第一道小菜,供下酒用,第二道是酒,第三道是饭,酒的分量以五升为限。烧香求愿则是信徒个人在家中静室举行的求愿仪式。天师道信徒在家修道,常设置一清净房间,作为修炼场所。烧香求愿者到静室内,首先向东站立向上天虔诚地烧上三柱香,行拜礼八次,脱帽叩头九次,捏自己脸颊三次。然后说明自己的祈求,请求罪过得赦除,长生延年。之后上香求愿自己的三宗、五祖、七世父母以及死去的亲人,可以免离苦难,得在安乐之处。接着再上香求愿全家大小平安幸福。祈求一愿便上一次香。在斋日,可于六个不同的时辰上香,非斋日则早晚二次[1]:43

三.解度仪式:道民不慎犯法犯过时,先计算应当罚多少钱,将这些钱给受害人作补偿。然后举行厨会,由道官上呈表章于天庭,请求神明免除他的罪过。举行法会时,先由犯罪者在众人面前向香火八拜,叩头九次,打自己脸颊三十六下,这样拜、叩头、打脸颊共三遍;接着再拜,并用手捻香放入香炉中,说明自己因无知而犯过错,请求赦免,并愿出钱作厨会,请众人证明,以后不敢再犯。四.治病仪式:道民家中有人生病,可以请道官到家里来。道官先让道民在静室中点香,道民在静室外面西向散发叩头,将病者所犯过错全部写在章奏上,向神忏悔,不可隐藏。之后把病情写在纸上,求神宽恕,使疾病痊愈。道官也上章替道民请求神的宽赦。如果病情没有好转,则需举行忏悔和厨会[1]:44

五.超度仪式:道官或道民死亡时,须在七天之内办完丧事。家人要为死者散布他生前的财物而举行斋会,供人吃食。参加的人数可多可少,也可请非道民参与。设斋会烧香时,道官一人在静坛东向,司仪和丧事主人也东向,各行八拜、九叩头、以及捏脸颊九下,共三遍而止。如果参加者很多,也可以坐着,等行礼时再起来叩头。丧事主人口中称本人官号姓字,向天上的大神“无极大道”口启,以手捻香插入香炉,同时发愿为死者解罪免过。其他客人也依次上香。仪式完毕后,静室主人要上章为丧事主人求愿祈福。客人离去时向静室八拜。六.举行三会仪式:天师道传统上一年有三元会节日,即上元、中元和下元三会。在三会日信徒要举行上章言功、受度法箓等活动。寇谦之规定,在三会日道民要到他们所属的“治”(教区)举行集体斋会。大家在道官的静室前面,各就各位排队,正立在南面面向北方,送上祈祷词时,八拜、九叩头、捏九次脸颊,然后伏地再拜,送祈祷词的仪式便完成,于是大家向道官祝贺[1]:44-45

寇谦之倡行的道教仪式融合了佛教仪制,深受佛教的戒律仪轨影响,可说是“半佛教化”。授署治、箓、符、[9]:238、235契是天师道原有的重要仪式,寇谦之将佛教的戒引入了天师道的教阶制,常常将受戒与受治箓符契并举,信徒受戒律之时,要“音诵”而受,音诵源于佛教的梵呗。旧天师道常举行请客吃饭的厨会仪式,寇谦之将佛教的斋(布萨)仪与天师道的厨会结合起来,具体表现有:1. 厨会遵循佛教斋制,以素食为主,断绝荤辛。不过不断酒,只是有量的限制。新的厨会也吸取了佛教过午不食的做法。2. 佛教之斋(布萨)通常采取会坐的方式,对于如何会坐有具体规定[9]:236。寇谦之的厨会又称“坐会”,与《十诵律》所说的“会坐”名称相似,又模仿佛教会座仪轨的上座、下座来安排座次,“使大德精进之人在坐首”。3. 和《十诵律》布萨(斋)会一样,厨会不排斥教外之人。4. 新的厨会不局限于吃饭,而是模仿佛教斋会,为亡人或病者忏罪解脱,为道民消灾散祸。厨会期间由道官带经箓生及主人烧香叩头,求愿上章。寇谦之强调上章的前提是修斋,若“斋功不达”,章书即使如何动人,也必不能感动神灵。寇谦之还引入斋日六时烧香的佛教仪式[9]:237。刘屹则认为,寇谦之重视斋功,乃受南方道教影响[7]:261

影响

[编辑]

寇谦之实现了道教与政权的结合,使道教第一次成为北魏政权之国教,将道教的发展推至一高峰[1]:23。寇谦之开道教授权予北魏君主的先河,太武帝亲身到京城东南的道坛,登坛接受寇谦之的符箓,寇谦之身后,亲佛教的皇帝如文成帝献文帝亦同样接受符箓[4]:390孝文帝迁都洛阳东魏建都邺城,亦保留了将道坛置于京城南郊的传统,道教仪式还是王朝礼仪的一部分。到548年东魏时,道坛才被罢废,正好是寇谦之仙游百年之后[12]:103-104

地位

[编辑]

史家把寇谦之改革下的北方道教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并把寇谦之与陆修静相提并论,同为南北朝初期天师道的改革者[12]:99、97。寇谦之的终极关怀在于成为太上老君在世上的代理人,重建天师道体制[6]:413。刘屹则认为,寇谦之的最大抱负是为国辅政[12]:115。他是当时北方道教的领袖,为了适应统治者鲜卑拓跋氏和汉人门阀士族的需要,对汉代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创建的天师道的教义进行改革[1]:23,提倡天师道的清整运动[11]:60,决意要纯化和复兴道教,其新法结合了儒家的礼教与佛教戒律,革除了早期天师道的叛乱色彩[4]:383、393。寇谦之亦凭借北魏政权的力量改革天师道。北魏帝王登道坛受箓,象征其即位符合天命,道教因而成为国教。这是寇谦之在道教史上最大的贡献[1]:46。他适时地充当了北魏王朝与天神之间交通的神媒,通过道教的授箓仪式,宣告拓跋王朝的合法性。其改革道教的最大意义,在于把天师道改造整顿为服从于王朝统治的教团[7]:262,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把道教变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10]:67、7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庄宏谊. 《立志為帝王師——寇謙之的宗教理想與實踐》. 《辅仁宗教研究》. 2010, 21: 21–51 [202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7) (中文(繁体)). 
  2. ^ 2.0 2.1 2.2 陈寅恪. 《崔浩與寇謙之》. 《金明館叢稿初編》. 北京: 三联书店. 2001: 120–158. ISBN 9787108034953 (中文(繁体)). 
  3. ^ 3.0 3.1 3.2 3.3 冢本善隆日语塚本善隆. 《魏書釋老志研究》. 林保尧译. 新竹: 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 2007. ISBN 9789868263857 (中文(繁体)).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Richard B. Mather英语Richard B. Mather(马志瑞). 高慧芳等译. 《西元四二五年至四五一年北魏宮廷中的寇謙之與道教神權政治》 (PDF). 《道教学探索》. 1989, 2: 375–399 [2024-06-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6-24) (中文(繁体)). 
  5. ^ 5.0 5.1 5.2 5.3 洼德忠日语窪徳忠. 《道教史》. 萧坤华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ISBN 9784634430907 (中文(简体)). 
  6. ^ 6.0 6.1 6.2 6.3 曾达辉. 《寇謙之的降神及政治意圖》 (PDF). 《清华学报》. 1998, 28 (4): 413–459 [2024-06-28] (中文(繁体)). 
  7. ^ 7.0 7.1 7.2 刘屹. 《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ISBN 9787208097193 (中文(简体)). 
  8. ^ 8.0 8.1 刘昭瑞.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 ISBN 9789868263857 (中文(繁体)). 
  9. ^ 9.0 9.1 9.2 9.3 9.4 9.5 吕鹏志. 《唐前道教儀式史綱》.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ISBN 9787101062830 (中文(繁体)). 
  10. ^ 10.0 10.1 汤用彤; 汤一介. 《寇谦之的著作与思想》. 《历史研究》. 1961, 5: 64–77 [2024-06-28] (中文(简体)). 
  11. ^ 11.0 11.1 11.2 杨联陞. 《〈老君音诵诫经〉校释》. 《中國語文札記》.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8–103. ISBN 9787300072784 (中文(简体)). 
  12. ^ 12.0 12.1 12.2 刘屹. 《寇謙之身後的北天師道》. 《漢唐道教的歷史與文獻研究》. 台北: 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15: 97–116. ISBN 9789865757311 (中文(繁体)).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