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中國—北馬其頓關係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國際關係專題 (獲評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國際關係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國際關係(含外交)相關主題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歐洲專題 (獲評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歐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歐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中國專題 (獲評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關於中國外交系列條目中對兩岸政權的稱呼[編輯]

春卷柯南夫子中國-馬其頓關係中主張「FYROM以PRC為中國代表,故模板不用全名可接受,此外其餘各段亦有整合,段名以政權命名甚為奇怪」及「馬其頓和兩岸均有通商,不標明大陸並無問題。此外不用墨守成規,中國-巴拿馬關係也可以做出相應變動。」,意思大概就是以「中國」稱呼與該國有正式關係的一方,另一方則使用用正式國名。我雖覺得此方案不妥,但似乎也有點道理,而且在其他條目也的確有類似處理方式。反覆思考後決定問其他用戶的意見。試問這方案是否真可實行?es91213留言2015年9月21日 (一) 12:16 (UTC)[回覆]

我只是說在模版方面這樣處理,並非在所有範圍都這樣處理。WP:BIAS對於海峽兩岸屬於一個還是兩個國家並無定論,所以把台灣對某國關係寫入中國與某國關係條目已有爭議,只是現階段綠營支持者沒有公開反對而已。另外,除了官方交流,並不建議使用政權名,而外交關係亦不只限於官方交往,還可以包括民間交流;之前看過社群討論,給我的印象是很多用戶都想不到這點。--春卷柯南夫子 ( ) 2015年9月21日 (一) 12:42 (UTC)[回覆]

經過一天思考,我認為「按該國家或國際組織對兩岸政權的稱呼」可能會有「該國/該組織的百科全書」的傾向,這樣仍然會有違反WP:BIAS之嫌。而且嚴格上來說,這也違反BIAS中「「中國」一詞不應該與任何單一獨立政治實體或政府相同」之規定。所以我個人對這方案傾向(-)反對。再說句題外話,我認為將「兩岸與該國事務混在一起」呈現的方式較不恰當。這樣「一下是這邊一下是那邊」的敘述,我想這會給讀者在閱讀上帶來些許不便。es91213留言2015年9月22日 (二) 10:01 (UTC)[回覆]

@春卷柯南夫子
es91213留言2015年9月23日 (三) 12:40 (UTC)[回覆]

之前我還想到一個辦法:在地圖和下面的模板欄位同時標示中共、民國和相關外國,模板標題沿用「中國-xx關係」(這就和朝鮮半島與越南關係條目起初的處理方式是一致的)。不過這樣涉及到的後果會更大:修改雙邊關係地圖。目前這類地圖通常存放在維基共享資源,而且除了東亞諸語言版本有明確區分地區和所屬政權,其他語言大致上都是用「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方式處理這個問題,大致上仍然是相安無事,因此要修改這些地圖可能會遇到同樣編輯中國外交條目的外國編輯的阻力。除了這個辦法,按照WP:BIAS,我想不出有第二個方案,因為本來我的方案也被樓主藉方針否決了,而且我剛才那個新方案仍然有可能引起綠營支持者的不滿(見Talk:臺灣與澳洲關係;這並不是方針的強制規定可以規避到的問題)。另外,以本國兩個政權為本位各自開展關於兩國關係的敘述,其實和以中國朝代給中外關係條目內容分期一樣,雖然可能有助華人讀者理解,不過究竟也是本國中心,甚至是刻意追求政治正確的表現,我不認為分述比散敘有特別優勝的地方。這個問題是我其實並不很想糾纏下去,只是被樓上召喚,不勝其擾,才寫下這幾句話。--春卷柯南夫子 ( ) 2015年9月23日 (三) 13:27 (UTC)[回覆]
1、中外關係,建議寫中國與外國從古至今所有交往歷史,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順序寫下來。這裡的「」應該理解為Sino,這個條目嚴格來說應該叫「中外關係(史)」,這個史一般都被忽略了,當然也有現在的關係,現在的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沒有爭議的。2、中華民國與某國的關係,可以另立條目,叫中華民國與某國關係、台灣與某國關係都行,強調一句,前面的中外關係是包含中華民國大陸時期(1912-1949),但不包含台灣時期,因為有人認為台灣歷史不是中國歷史。3、如果要細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國的外交也應當另立門戶,但一般都沒有這樣做,而是直接在中外關係里包含了。4、英文的中俄關係是個很好的例子,有「History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中俄關係,中文有)「Sino-Soviet relations」(中蘇關係,中文有)「Russia–Taiwan relations」(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中文有)「Sino-Russian relations since 1991」(中俄1991年以來的關係,中文沒有,這個很好,中文應當翻譯)。中俄關係英語版History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並沒有使用地圖,因為它是講歷史上所有的,這點英語比中文清醒。--Fxqf留言2015年9月23日 (三) 14:34 (UTC)[回覆]
1、4我沒意見。但關於第2項我不知道為何樓上能得出「現在的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沒有爭議的」的結論,很顯然與事實不符。es91213留言2015年9月24日 (四) 14:49 (UTC)[回覆]
現在的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沒有爭議的」這是第1條里,台灣就是現在的中華民國,也應該沒爭議。--Fxqf留言2015年9月25日 (五) 11:08 (UTC)[回覆]
謝謝提醒錯誤。但我認為有需要提醒樓上,你不認為有爭議不代表真的沒有爭議。日本官員也常常說釣魚台(尖閣諸島)主權沒爭議,難道就真如他們所述?如果沒爭議,你能解釋為何WP:BIAS要求不要將兩岸政權當「中國」敘述的理由嗎?es91213留言2015年9月26日 (六) 03:21 (UTC)[回覆]

我是看不出春卷所謂「本國中心」、「追求政治正確」的現象。BIAS的確沒有明確規定這方面來如何撰寫,但如果用刪去法似乎就只有「將兩政權並列」的方法最恰當。說句題外話,本來維基就不可能滿足各種意識形態的用戶,我認為這也就是要編纂方針的原因。即使是綠營支持者也必須要服從方針。es91213留言2015年9月24日 (四) 14:49 (UTC)[回覆]

我也不明白樓主所謂的「刪去法」是何物。樓主說的如果是旗幟模板那還受得了,如果說的是內文的話,我就要說明方針沒有說明整合處理是錯的,是有問題的。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列國志》叢書部分書目敘述中外關係的段落當中,也是綜述中國、台灣和相關國家的交往(雖然他們的敘述有先後次序,大陸在先,台灣在後)。既然綜述並非問題,故意把兩個政權與某國關係的內容拆開,除了追求政治正確,我就想不到還有甚麼合理的原因了。不過剛剛翻查WP:BIAS,本國中心可以容忍。--春卷柯南夫子 ( ) 2015年9月24日 (四) 15:15 (UTC)[回覆]
我所謂的並列並無排除所謂「整合處理」的方式(雖然個人覺得這敘述方式不太好),是我沒講清楚。不論是將二者整合還是分開我都覺得並不違背中立,所以我才說看不出「追求政治正確」的現象。會支持分開敘述的理由我想已經講的很清楚了。es91213留言2015年9月26日 (六) 03:21 (UTC)[回覆]

條目離題[編輯]

文章為介紹中國歷代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馬其頓交往的歷史,馬其頓曾與臺灣(中華民國)建交,使中國與其斷交,不過條目中卻提及了此事件之外的臺灣與馬其頓之關係,例如『馬其頓已於2012年4月3日向載有身分證字號的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給予免簽證待遇,免簽證期限最長可達1年』以及『1999年,由於科索沃問題,北約對南斯拉夫聯邦進行空中攻擊行動,導致難民大量湧入馬其頓。中華民國外交部結合政府及民間於該年四月組成「馬其頓境內難民救援團」前往濟助,援贈總額約有七百萬美元。』--Fitonay留言2017年2月16日 (四) 20:20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國-馬其頓關係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7年9月9日 (六) 03:43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國-馬其頓關係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9年1月24日 (四) 08:15 (UTC)[回覆]